凡 例 1
評述者簡介 2
導 言 3
第一編 文明中的民族01 進化與天演
——重讀 《天演論》(1897) 劉 陽 3
02 天下果已轉變?yōu)槭澜纾?br /> ——讀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1905)鄭少雄 20
03 民族與國家
——從吳文藻的早期論述出發(fā)(1926)王銘銘 34
04 文化、夷夏之辨與史學的道統(tǒng)
——讀柳詒徵《中國文化史》(1928)張亞輝 59
05 基于民族關系史看文明形成
——讀傅斯年“夷夏東西說”(1933)何貝莉 82
06 民族史視野下的中國
——讀王桐齡《中國民族史》(1934)馬 戎 101
07 歷史地看民族,民族地看歷史
——讀林惠祥《中國民族史》(1936)湯 蕓 123
08 交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國家”
——讀馬長壽《涼山羅彝考察報告》(1940)兼及其20世紀
30~40年代的民族研究伍婷婷 138
第二編 舊傳統(tǒng)與新科學09 經學與西學
——讀劉師培《經學教科書》(1905)張亞輝 157
10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觀
——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 舒 瑜 171
11 發(fā)須爪中的“迷信”與“道德”
——讀江紹原《發(fā)須爪——關于它們的迷信》(1928)舒 瑜 178
12 儒學人類學
——讀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1931)陳 波 196
13 作為水利社會的傳統(tǒng)中國
——讀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
讀后(1934)張亞輝 228
14 曾經滄海難為水
——重讀楊堃“葛蘭言研究導論”(1943)趙丙祥 241
15 社會意識中的“隱”
——“皇權與紳權”的一個補注(1948)梁永佳 253
16 考古學中的“文明觀”與“歷史感”
——讀李濟《中國民族的開始》張 原 266第三編 游走、描述與思考
17 顧頡剛與土地神
——1926~1927年東南沿海的“游士”與“風俗”(1927)張 帆 287
18 田野工作與歷史之維
——凌純聲與他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張友庭 308
19 社區(qū)研究與民族研究的初步嘗試
——重讀費孝通《花籃瑤社會組織》(1936)楊清媚 322
20 一個民國學者的田野行走
——任乃強和他的《瀘定導游》(1939)徐振燕 342
21 另一種民族志
——讀吳澤霖等《貴州苗夷社會研究》(1942)李金花 365
22 山水?交游?羅羅國
——讀林耀華《涼山夷家》(1944)羅 楊 381
23 人心與群性的省思
——讀田汝康《芒市邊民的擺》(1946)夏希原 401
24 人類學的邊疆關懷
——讀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區(qū)之社會調查》(1947)侯豫新 415
25 西雙版納的“宗教時間
——讀陶云逵“車里擺夷之生命環(huán)”引發(fā)的思考(1948)楊清媚 438
26 鄉(xiāng)邦無史乎?
——讀《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羅 楊 456參考文獻 472
關鍵詞索引 487
出版后記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