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
一、皇帝制度的出現
二、天下為家
三、皇權的運作
四、皇權的繼承與轉移
五、皇帝制度的發(fā)展
六、皇帝與中國社會
七、皇帝制度的結束及余波
秦漢皇帝與“圣人”
一、秦始皇與“圣人”
二、漢代皇帝與“圣人”
三、漢代的“圣人名單”
四、漢世有無“圣人”?
五、余論
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長城的象征意義
一、古代天下觀的形成
二、秦漢長城的象征意義
三、結論
漢武帝在馬邑之役中的角色
一、《新序》與《漢書》之關系
二、《史記》、《漢書》書法
三、結論
附錄一至附錄九
母權·外戚·儒生——王莽篡漢的幾點解釋
一、母系社會遺痕?父系社會中的母權?
二、“家天下”政治結構中的皇后和母后
三、外戚與皇帝
四、成帝與王氏的興起
五、外戚政治與王莽篡漢
六、王莽的另一面:理想與野心兼具的儒生
七、禪讓傳賢的時代空氣
東漢光武帝與封禪
一、為人忽略的《封禪儀記》
二、《封禪儀記》中的光武封禪
三、封天石碑里的“意底牢結”(ideology)
四、后世諸儒眼中的封禪和對光武封禪的評論
五、結論
從比較觀點談談秦漢與羅馬帝國的“皇帝”
一、名號
二、權力的來源和性質
三、皇帝權力和地位的轉移
四、皇帝的角色與人民
五、皇帝與社會文化傳統
附錄 米拉著《羅馬世界中的皇帝》讀后
允文允武:漢代官吏的一種典型
一、引言:制度、心態(tài)與典范
二、漢代的官吏典型。
三、結論:連續(xù)與變局
附錄一 兩漢人征引兵法輯抄
附錄二 東漢護羌校尉表
東漢孝廉的身份背景
一、引言
二、東漢孝廉個案的搜集與整理
三、東漢孝廉的身份背景
四、結論
附表一 東漢應選孝廉估計表
附錄一 東漢孝廉題名錄(及補遺)
附錄二 東漢孝廉家族仕宦表
東漢察舉孝廉的年齡限制
論漢代的以貌舉人——從“行義”舊注說起
一、“行義”舊注
二、德性與容貌
三、漢代的以貌取人
從戰(zhàn)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yè)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xù)
一、前言
二、族居與族葬
三、世業(yè)
四、結語: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xù)
漢代的父老、憚與聚族里居——漢侍廷里父老佯買田約束石券讀記
一、石券的發(fā)現與內容
二、父老
三、憚
四、聚族里居
漢侍廷里父老憚買田約束石券再議
一、石券的釋讀
二、單印和公社說
三、漢代有無里三老和里長?
四、結論
秦或西漢初和奸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系——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
一、《奏讞書》簡180—196校讀、討論與語譯
二、和奸案背后的親屬倫理關系
三、結論:待決的課題——“準五服以制罪”以前法律中的親屬關系
從尹灣出土簡牘看漢代的“種樹”與“養(yǎng)老”
一、西漢東??ぜ?ldquo;春種樹”別解
二、老者受鳩杖不遲于西漢考
東漢的方士與求仙風氣——肥致碑讀記
《太平經》對善惡報應的再肯定一承負說
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二、漢人對天道的懷疑
三、《太平經》的承負說
《太平經》里的九等人和凡民、奴婢的地位
一、《太平經》里的九等人
二、《太平經》作者眼中的凡民和奴婢
三、“夫民,合而聽之則圣,散而聽之則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