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的領域里,“同課異構”正在作為一個熱詞而進入我們的視界:大型的觀摩教學,有“同課異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活動,有“同課異構”的探討;報刊上也日益多見對同一課文乃至同一環(huán)節(jié)的不同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如果說,千課一面曾經是小語界的發(fā)展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那么,同課異構正是課堂教學走向創(chuàng)新研究的一道現代風景。唱響“同一首歌”中的“不同”,使同課異構盡顯出“和而不同”的時代強音。“同課異構”的“構”,為什么不稱“法”,不叫“式”?這是因為同課異構有別于同課異法、一課多式。同課異構的“構”,指的是課的整體結構,而不僅僅是某種方法或方式。它更寬泛地包含了不同教師的教材解讀、教學思路、教學程序、教學方法……乃至教學理念的多元,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研究和多維視野。早在20世紀80年代,福建教育Hi版社就策劃出版過一套《小學語文一課多式教例》,筆者也參與編寫了其中的第九冊和第十冊。那是由一個教師來設計同一篇課文的幾種教式,更多地傾向于課文相同但教學方法可以有別。從“一課多式”到“同課異構”,雖然有著歷史發(fā)展的一脈相承,但還是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