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古彝文典籍共有五百九十二冊,五百余冊是馬學良、萬斯年先生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云南武定縣慕連鄉(xiāng)那安和卿土司家,以及武定祿勸一帶彝區(qū)收集的。當時法、英、德、美等國的所謂“文化人”都對古彝文典籍垂涎三尺,妄圖以高價爭購。當深入彝區(qū)進行社會考察的馬學良先生獲悉那土司有出售家藏古彝文典籍之意,惟恐這批珍貴的彝文典籍流散國外。于是,一面勸那土司深明大義,不要把彝文典籍售與外國人;一面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孟真(傅斯年)寫信,請求所里購置。因所里經費不濟,傅先生即轉告國立北平圖書館。圖書館為保留民族典籍的長遠之計,于1943年6月,派萬斯年先生前往征購。萬斯年先生到武定和馬學良先生共同研究審訂,并認為那土司收藏的彝文典籍是研究彝族語言文字、社會歷史、文化教育以及民族關系的寶貴資料,確有特殊的學術價值。于是,決定與那土司交涉征購彝文圖書事宜,從籌資付款到辦完圖書移交的全部手續(xù),前后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五百零七冊彝文寫經,彝文卷子一軸,彝文刻經十五冊,漢文檔冊十二冊,彝文刻版十五塊,當時計價法幣二十萬元,那土司只收九萬元,余十一萬元作為向國家捐贈,為此教育部向那土司頒發(fā)一等獎狀,以示褒獎。圖書館答應在整理出版時贈予那土司新書,以存祖宗之物。其余的數十冊是八十年代,先后從彝區(qū)采購補充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