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顧名思義:隱者,藏也:士者,知識人也。可是,知識人為什么要藏起來呢?作者法朗士通過梳理隱士的傳統(tǒng),為我們呈現了歷史的鏡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隱士的精神畫像。這種精神的實質就是:人本質上是充滿欲望的,且欲壑難填:當人試圖擺脫這種與生俱來的欲望時,就必然要面對孤獨。隱士就是一種承受孤獨的方式:在孤獨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尋找真我,尋找原初。在與孤獨結伴的途中,隱士們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們有的躲到杳無人跡的沙漠,有的走進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會,也有的跑到瓦爾登湖(梭羅)。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隱士生活似乎并非總如他們期望的那般安靜,他們中有人在經歷了一段隱士生活后又重回塵世,有人則時而隱修。時而回到塵世.也有人因隱修生活總被來訪的客人打擾而不得不一再更換地點?!峨[士:透視孤獨》為我們細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讓人難以想象的隱士生活。無論何種隱士,他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賦予了他們深刻的洞察力。他們留下的遺產,無論是智慧的言辭、無聲的沉默、斐然的修為,正經過歲月的百般的錘煉后,終成了時間里的金,深夜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