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工藝美術構成基礎

構成基礎

構成基礎

定 價:¥42.00

作 者: 張如畫,張嘉銘,李鵬 編著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叢編項: 二十一世紀藝術設計基礎精品課程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設計基礎

ISBN: 9787500692409 出版時間: 2010-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9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藝術設計基礎精品課程規(guī)劃教材:構成基礎》立足于新世紀中國藝術教育的改革,將藝術理論與技能培訓融會貫通,從內容選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實驗和實訓配套等方面突出藝術院校教育的特點,是一套既有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成果,又貼近當下設計教學實踐的權威教材。本套教材分別從不同的設計領域,系統(tǒng)而完整地講解了設計的基本概念。表現(xiàn)技法、設計流程,并配合千余套國內外經(jīng)典案例,指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設計實務。圖書選題體例豐富,每個章節(jié)設有課題概述、教學目標以及章節(jié)重點,章節(jié)內容包含基礎知識,教學實例、設計點評及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緊湊,塑造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二十一世紀藝術設計基礎精品課程規(guī)劃教材:構成基礎》著重于內容上的劃分,將構成的內容與載體相結合,分別表現(xiàn)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材料構成??臻g構成。行為構成,光構成和動態(tài)構成等。

作者簡介

暫缺《構成基礎》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構成基礎概述
1.1 何謂構成
1.2 構成的源頭
1.2.1 工業(yè)革命的歷史車輪
1.2.2 現(xiàn)代藝術流派的推進
1.2.3 包豪斯與構成
1.3 構成的發(fā)展
1.3.1 國際主義風格形成
1.3.2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到來
1.3.3 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
1.4 構成的分類
1.4.1 根據(jù)構成目的劃分
1.4.2 根據(jù)構成內容劃分
1.4.3 根據(jù)構成手段劃分
1.5 構成的目的
1.5.1 構成是一個過程
1.5.2 構成是一個結果
1.6 構成的應用
1.6.1 構成在設計教育中的地位
1.6.2 構成與各專業(yè)設計之間的關系
1.6.3 構成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
第2章 構成的語言學基礎
2.1 構成語言中的元素性質
2.1.1 構成語言中的名詞
2.1.2 構成語言中的動詞
2.1.3 構成語言中的形容詞
2.1.4 構成語言中的數(shù)詞
2.2 構成語言中的組合秩序及關系
2.2.1 構成語言中主體元素的編排及狀態(tài)
2.2.2 構成語言中輔助元素的編排及狀態(tài)
2.3 構成語言中的組合形式及語氣
2.3.1 構成語言中的省略句
2.3.2 構成語言中的排比句
2.3.3 構成語言中的倒裝句
2.3.4 構成語言中的疑問句
2.3.5 構成語言中的感嘆句
2.4 構成語言中的時態(tài)表達
2.4.1 構成語言中的過去時
2.4.2 構成語言中的現(xiàn)在時
2.4.3 構成語言中的將來時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3章 構成的符號學基礎
3.1 構成中的符號系統(tǒng)
3.1.1 構成中的能指與所指
3.1.2 能指與所指的關系
3.2 構成符號系統(tǒng)的形成
3.2.1 構成中的編碼
3.2.2 構成中的解碼
3.3 構成與外界符號系統(tǒng)的關系
3.3.1 構成的語境
3.3.2 構成的語義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4章 構成的心理學基礎
4.1 情感
4.1.1 形的情感
4.1.2 色的情感
4.1.3 材質的情感
4.2 聯(lián)想
4.2.1 形的聯(lián)想
4.2.2 色的聯(lián)想
4.3 材質的聯(lián)想
4.3 象征
4.3.1 形的象征
4.3.2 色的象征
4.3.3 材質的象征
4.4 錯覺
4.4.1 平面錯覺
4.4.2 色彩錯覺
4.4.3 材質錯覺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5章 構成的感官基礎
5.1 視覺
5.1.1 視覺感知的特征
5.1.2 視覺感知
5.2 聽覺
5.2.1 聽覺感知的特征
5.2.2 聽覺感知
5.3 觸覺
5.3.1 觸覺感知的特征
5.3.2 觸覺感知
5.4 味覺
5.4.1 味覺的知覺特征
5.4.2 味覺感知
5.5 嗅覺
5.5.1 嗅覺的知覺特征
5.5.2 嗅覺感知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6章 構成的形態(tài)基礎
6.7 自然形態(tài)
6.1.1 來自自然的形式
6.1.2 來自自然的色彩
6.1.3 來自自然的材質
6.1.4 來自自然的結構與功能
6.2 抽象形態(tài)
6.2.1 抽象中的形式
6.2.2 抽象中的色彩
6.2.3 抽象中的材質
6.2.4 抽象中的結構與功能
6.3 人化形態(tài)
6.3.1 人化后的形式
6.3.2 人化后的色彩
6.3.3 人化后的材質
6.3.4 人化后的結構與功能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7章 構成的媒介基礎
7.1 平面媒介
7.1.1 平面的本質
7.1.2 骨骼與基本形
7.2 色彩構成
7.2.1 色彩的本質
7.2.2 色彩的分類
7.2.3 色彩的屬性
7.2.4 色彩功能
7.2.5 色彩的混合形式
7.2.6 色彩構成的表現(xiàn)形式
7.3 立體媒介
7.3.1 立體的本質
7.3.2 建構立體的方式
7.3.3 立體感覺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8章 構成的形式基礎
8.1 點構成
8.1.1 點的基本概念及涵義
8.1.2 點的性質與作用
8.1.3 點的性格表現(xiàn)
8.2 線構成
8.2.1 線的基本概念及涵義
8.2.2 線的性:質與作用
8.2.3 線的種類與性格特征
8.3 面構成
8.3.1 面的基本概念與涵義
8.3.2 面的性質和作用
8.3.3 面的種類與性格特點
8.4 體構成
8.4.1 體的基本概念與涵義
8.4.2 體的性質和作用
8.4.3 體的種類與性格特點
8.5 構成的形式美法則
8.5.1 對稱
8.5.2 均衡
8.5.3 變化
8.5.4 統(tǒng)
8.5.5 秩序
8.5.6 節(jié)奏
8.5.7 韻律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9章 構成的轉化基礎
9.1 結構(加法)
9.2 解構(減法)
9.3 異質轉化(對比關系)
9.4 同質轉化(調和關系)
教學實例
設計點評
課后練習
第10章 構成的應用基礎
10.1 平面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10.2 色彩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10.3 立體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