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等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有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的儒家痕跡,后來各篇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從《尚賢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系統(tǒng)反映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定為墨翟自著,實為后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寶貴數據;《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近,乃墨子弟子所輯錄,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說的史料。這部書,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