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合作為社會學和刑事司法方向的大學本科犯罪學課程教科書。它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一種有趣的方法,并且通過體系的創(chuàng)新來適應傳統犯罪學課程的結構。在本書的第二版中,作者修訂和更新了相關的資料以反映新世紀變化著的經濟和政治現實,從安然公司數十億的丑聞、其他公司的腐敗行為,到恐怖主義問題以及“9·11”后美國政府對恐怖主義的反應。同時,我們增加了一章來闡述沖突理論和批判犯罪學,以便更好地整合與犯罪學思考這條主線相關的觀點。第一章:以“犯罪問題透視”作為開篇。鼓勵學生反思那些可能影響過他們思考犯罪問題的大眾傳媒和政治結構。我們在此回顧了法律解釋者(憲法解釋者)對槍支、毒品、連環(huán)謀殺案等問題的解釋。然后我們舉了社會學觀點的價值的例子,將本書的中心理論介紹給大家。上編:《方法與理論》。第二章,《犯罪數據與研究方法》,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定量犯罪數據的官方及非官方資料。同時我們也關注其他研究方法,比如實驗和評價的方法、觀察法,以及歷史犯罪學與比較主義犯罪學。第三~第五章——“犯罪行為的個體解釋”,“犯罪行為的社會學解釋”,“沖突理論與批判主義犯罪學”——我們通過加人犯罪人的聲音,以及強調各種理論性觀點在實踐中的運用,從而避免采取典型的理論章節(jié)的枯燥記述,使資料具有更強的相關性。中編:《犯罪與被害類型》。以第六章《公司犯罪與有組織犯罪》為開篇。我們關注了有影響力的犯罪,并強調了合法公司與非法公司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本章中,我們探討了公司違法行為的歷史發(fā)展與當代表現形式,公司與有組織犯罪之間的聯系以及有組織犯罪網絡的結構。第七章,《街頭犯罪》,關注傳統犯罪(如暴力犯罪、財產犯罪、毒品犯罪、幫派犯罪)中的階級、人種/種族因素。我們闡述了城市街頭犯罪的經濟背景,分析了有關人種/種族的刑事司法偏見和差別對待問題。同時,我們也討論了城市和城市郊區(qū)社區(qū)中的違法青少年群體與幫派問題。盡管性別問題貫穿了本書,但是,我們認為仍有必要特別關注婦女和女孩的經歷。第八章,《性別與犯罪》,我們探討了女性與男性的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女性與男性犯罪行為的屬性。通過特別關注女性犯罪人,我們考察了犯罪的傳統性別模式中連續(xù)性與變化性問題,并探討了犯罪人如何在城市幫派、街頭搶劫、毒品交易、賣淫及謀殺行為中“標示性別”。同時,我們也分析了有關“胎兒施虐者”的墮胎行為犯罪化的持續(xù)爭論。第九章,《性暴力》,以討論作為一種持續(xù)性暴力(包括非暴力的性恐嚇和殘忍的暴行等)的性暴力為開篇。同時,我們也批判性地分析了色情在助長一種鼓勵和推動暴力行為的文化溫床中的作用,并詳細探究了強奸、性侵犯、對兒童的性虐待及婦女受虐的問題。雖然我們用兩個獨立的章節(jié)來關注女性,但是,我們承認并不能完全將婦女和女孩歸為犯罪人或者被害人/幸存者的類別。因此我們的分析反映并闡明了這些模糊的界限。中編以第十章《政治犯罪與政府犯罪》為終結。在該章中,作者探討了通常被忽視的犯罪學主題,如集體暴力、溫和抵抗,恐怖主義與仇恨犯罪。同時,作者論述了其他主題下的“水門事件”、有爭議的小布什政府等重要的總統丑聞。下編:《刑事司法與問題解決路徑之探索》,本部分用兩章的篇幅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運行:第十一章《警察與法院》,第十二章《刑罰與監(jiān)獄制度》,第十三章《社區(qū)矯正與替代性解決方案》,該章分析了作為監(jiān)獄和各種預防措施的變通方式的社區(qū)矯正制度,指明了處理犯罪問題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