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后易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等,世稱“南海先生”。家為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fā)起者。清代“碑學”書法的積極響應者和親身實踐者,是繼包世臣后又一大書論家。他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寫成的《廣藝舟雙揖》(亦名《書鏡》),是中國書學史上繼包世臣后力倡碑學,并能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祟漢魏六朝之碑,對后世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好吟詠,以余事為詩。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