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它的內涵與外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對它的認識是隨著不同的歷史情景而變化的。對于國學定義的分歧,反映出的是國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和國學的內在的生機。無論怎樣定義國學,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對國學的全盤繼承或復制,而是在現(xiàn)代意識的觀照下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而前人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作者選擇了梁啟超、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牟宗三、唐君毅、王國維、顧頡剛共八位國學大家,予以簡介。作者的選擇是出于以下考慮:一是因為儒學是國學的主體,所以文中更多地考慮了新儒家在國學中的地位與影響;二是側重傳統(tǒng)學術及其相關的爭鳴。在簡介完每位大家之后,都附有該大家的代表論著的選錄,方便讀者閱讀,以利于讀者獲取對國學的直觀感性的認識。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選擇并不是全面的,更不否定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心中國學大家的標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