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孤獨”、“嫉妒”、“謊言”“曖昧”一系列對內心私密情感的探索,張悅然和她的伙伴們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層面,這期有關人生命中最好時光的尋覓,向我們揭示了憧憬幸福未來與沉湎回憶過去間,為何隔了一條湍急的河流。我們就算回到過去最好的時光,是否能把被痛苦撕碎的記憶重新拼貼完整?無論是作家張愛玲、日本畫家奈良美智,還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導演Danny Boyle,他們在作品里對最好時光的懷念全部滲透到了作品里,喜歡他們作品的人從細枝末節(jié)中與他們一起感受“最好的時光”鼎盛輝煌之勢,質疑他們的人則讀解出了被時光碎片劃過后的棱角缺失?!鄂?#8226;最好的時光》特地專訪到了臺灣作家朱天文,一個半小時的美好時光里朱天文與我們交換了從事寫作以來點滴體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趣,更暢談了與侯孝賢導演如何在文字幻化成光影的過程中保持步調一致。80年代人對于時光的記憶常常源自一件微小的事物,一首歌,一條河流,一個夢中出現過的場景,張悅然邀請了她的好朋友殳俏、周嘉寧、攝影師Madi共同分享貼近肌膚的回憶。對于80后作家群,他們最好的時光定格在1998年到2005年的虛擬世界里,暗地病孩子、晶體論壇、黑鍋論壇成了青年們的文學陣地,幾乎每一個活躍在當今文壇的80后作家們都在這些論壇上留下了印記,而《鯉》主題書的初衷更夾雜著那些文學論壇未能完成的心愿。少年時的往事總是讓人莫名地興奮,80年代人在2003年以后時光的概念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而在此之前的青春期里每個重要的時間點都留下了旺盛生命的印記,《鯉》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80年代末年到20世紀初里的共同集體回憶,成長是一件可以分享的事情,青春遙遙無期。《鯉·最好的時光》里提出了全新的分享概念,從主編張悅然到每一個編輯都與讀者分享了生活里最美妙的細枝末節(jié),從一個電影插曲到一個唱片封套,再到小說欄目里編輯們大為推崇的約翰•歐文的小說與創(chuàng)作手記,《鯉》試圖把分享這個概念延續(xù)下去。張悅然用隨筆《盜美賊》描摹了自己從女孩到女人的蛻變過程,路內的《四十烏鴉鏖戰(zhàn)記》繼續(xù)少年關于工廠生活的回憶,還有新加入的小說作者老王子與徐斯韡都從男孩的角度寫了那段私人化的最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