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編 文學史建構的反思
第一講 文學史的“斷裂
——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一、被忽略的“近代
二、被放大的“五四
三、晚清、“五四”兩相宜
第二講 文學史的“統一”——新舊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
一、在新文學格局下的舊文學
二、重建新舊文學的研究框架
三、重審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
第三講 文學史的“跨代”——現代文學整體觀的理論與實踐
一、從“斷代史”到“通史
二、作家研究的“斷裂
三、建構有機的“整體
第四講 文學史的“拓展”——從“新國學”看現代文學的定位
一、“新國學”的現實指向
二、“新國學”的學科構想
三、“新國學”的價值預設
四、“新國學”與全球學術
第二編 現代文學的文化闡釋
第五講 現代文學與宗教文化
一、靜水深流:現代文學的宗教蘊含
二、道行殊途:現代作家的宗教思考
三、雙重人生:現代作家的宗教體驗
四、亦儒亦耶:現代作家的宗教求索
第六講 現代文學與心理文化
一、現代文學的心理學研究
二、死亡意識的直面與超越
三、懺悔情結的生成與演化
四、性戀心態(tài)的繁衍與失衡
第七講 現代文學與傳播文化
一、出版文化:現代文學的外在塑形
二、職業(yè)創(chuàng)作:現代文學的商業(yè)轉換
三、影視改編 :現代文學的媒介轉換
第八講 現代文學與地域文化
一、京派:精深蘊藉的文化追求
二、海派:時尚通俗的審美情態(tài)
三、老舍:對北京文化的傳承與守望
四、張愛玲:對上海都市的想象與沉思
第三編 現代文學的思潮與流派
第九講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的興起
一、在“審美性”和“政治性”之間
二、“五四”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
三、陳獨秀:從文學革命到馬克思主義
四、李大釗:勞動至上的“平民文學
第十講 左翼文學運動及其精神遺產
一、無產階級文學論爭的內在向度
二、魯迅后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思想新質
三、左翼文學與當今的“底層寫作
第十一講 現代文學的兩大留學生陣營
一、“留日派”作家:“激進的叛徒
二、“歐美派”作家:“溫和的紳士
三、兩派作家與中國文學和文化格局
第十二講 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
一、喪失身份的殖民創(chuàng)傷
二、回歸中的幻滅與彷徨
三、控訴精神的殖民暴力
第四編 現代作家的經典意義
第十三講 魯迅與胡適: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一、魯迅:起點處崛起的高峰
二、胡適:渾厚中涌現的平原
第十四講 聞一多與周作人:一個向前,一個向后?
一、聞一多:多思后的慷慨激昂
二、周作人:苦味中的平淡隱逸
第十五講 茅盾與郭沫若:人生派與藝術派?
一、茅盾:用生活來創(chuàng)造藝術
二、郭沫若:用創(chuàng)造來展示生活
第十六講 巴金與曹禺:兩個作家,一種情懷
一、巴金:向心中的人民深情懺悔
二、曹禺:對世間的神秘無限憧憬
附錄
一、治學心得:知己知彼,樂在一生
二、主要著作及簡介
三、主要論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