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工作的開始,可以追溯到約萬年以前,它與野生動、植物的馴化和農牧業(yè)的起源有密切聯(lián)系。起初,人們只是選擇最好的果實和種子進行種植,選擇比較好的動物進行飼養(yǎng)。這樣,比僅從野生植物中采集能得到更多的糧食、蔬菜和瓜果,比從野生動物中獵取能得到更多的肉食。人們從動、植物的自然變異中,選擇適合需要的植株進行栽培和留種,形成了栽培作物;選擇符合需要的動物進行飼養(yǎng),形成了家畜、家禽。雖然這種馴化和選擇是長期的、緩慢.的,但卻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農作物和畜禽的好品種,對生產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約從達爾文(Darwin,1809-1882)時代開始,選擇動植物新品種的工作,才逐步地由無意識的選擇過渡到有計劃的選擇。達爾文認為,野生動、植物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發(fā)生變異,經人類長期無意識或有計劃地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變異累積加強,成為家養(yǎng)動物和栽培植物,通過這一途徑可得到它們的新品種。真正快速而有效的育種工作是最近幾十年的事。1900年孟德爾定律的重新發(fā)現,遺傳學誕生了。遺傳學最初起源于育種工作的實踐,通過科學工作者的不斷探索,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理論科學。國際遺傳學大會的前三屆便是“雜交與植物育種國際會議”,1906年第三屆閉幕時才宣布改名為“第三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以后每隔5年,只要國際形勢允許,就召開一次國際會議,至今已有17屆了,第18屆將于1998年在我國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