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棕櫚》講述了既然人生總是在朝著墳墓爬去,到了老態(tài)龍鐘茍延殘喘的地步,連心甘情愿地接受失敗都不配,而只不過在沿襲慣例而已,甚至獲準接受失敗才配沿襲慣例——這呼哧呼哧喘氣的肺部,這老出毛病的肚子,是無法享受樂趣的。然而,記憶畢竟存活于形體,哪怕它再老態(tài)衰敗現在,他追索的終于到了手里,簡單明了,清澈見底,再不會失去棕櫚葉片搖曳,沙沙有聲,在黑夜里既狂躁又委頓,可是他能夠面對,他想:不是能夠,而是愿意,是想要。說到底還是要有一副皮囊,不管它多么老態(tài)。記憶要是存在于肉體之外就不再是記憶,因為它不知道自己記住的是什么;因此,當她不在了,一半的記憶也就喪失,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整個記憶都得終止。是的,他想,在悲痛的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我選擇悲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