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志略》所見有兩種本子,一是刻本,一是抄本,均產生于清乾隆時期。據(jù)《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記載,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云南省圖書館有抄本,貴州省圖書館有1966年油印本。此外,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刻本復印件。筆者所見國家圖書館藏刻本,系攝影膠卷放大復制,黑底白字;卷首有該書序,序言為楷書,尾署“乾隆癸未秋仲年同學弟櫪園李俊序”,序末鈐有篆書方形“李俊之章”及“櫪園”印章兩方;其后全書均為印刷宋體,每頁由原文12面縮小組成,每面直排11行,每行20字,字旁有圓圈圈點;每卷各自分頁,頁數(shù)標號為阿拉伯數(shù)字,當為膠卷翻拍復印時重新編頁而成;全書簡裝為1冊,書末無一般刻本多有的校閱、刻版等類人名標署。而中科院刻本與國家圖書館刻本相關編目資料完全一致,二者系同本同源。民國年間,云南省圖書館自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傳抄刻本副本回滇,成為當時該書在云南的僅見存留者。1964年,云南大學又藉云南省圖書館抄本復抄收藏。2004年,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梁公卿總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其第三輯《西南史地文獻》中收錄有該書“據(jù)傳抄乾隆二十八年本影印”之本。刻本與傳抄影印本同出于乾隆二十八年,兩者格式相同,凡刻本中有字跡模糊難以辨認或遭侵蝕之處,抄本中均按字數(shù)留位空缺;兩者中屢有脫誤之字,而抄本筆誤更多;有的地方甚至抄本缺漏一行、半行,而刻本則無缺。于此可知,刻本早于抄本問世,且為后者傳抄之祖本;亦說明刻本出版數(shù)量極少,以至不久即促成了抄本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