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是當代人類社會最基本且最具穩(wěn)定性的一種共同體形態(tài)。所謂“民族大千世界”正是對人類社會這種共同體形態(tài)的概括。形成這種共同體的內在歷史過程,造就了源流、稱謂、原鄉(xiāng)、語言、習俗等要素的認同;而其外在現(xiàn)實境遇,則產生著生存發(fā)展、國家歸屬、社會地位、平等權利等問題的訴求。無論是文化范疇的認同,亦或政治范疇的訴求,其本質都是基于共同體差異和對這種差異比較產生的價值判斷。諸如“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優(yōu)秀”與“低劣”,等等。古往今來,這種“類族辨物”的差異分類和價值評判,不僅發(fā)生在不同文化特征的共同體之間,而且由于階級、國家這些人類社會政治因素的強力作用,使這種差異和價值判斷引發(fā)了長期存在而又十分復雜的民族問題。毫無疑問,民族問題的內涵非常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用其中任何一種要素去判斷民族問題性質的唯一性都會產生偏頗,甚至導致錯誤。民族共同體是組成人類社會的有機體,其相互關系的和睦、融洽、共存、共容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和平、穩(wěn)定的基本條件。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正確處理和科學解決民族問題??茖W地認識民族問題,把握民族共同體現(xiàn)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目的是解決民族問題,而這一點至今仍是人類社會面對的重大課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世界經歷了原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引發(fā)的民族主義浪潮沖擊之后,全球范圍的種族矛盾、民族,中突和與此交織在一起的宗教紛爭、文化認同,通過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新法西斯主義、土著人運動、移民問題都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政治“熱點”。對這些現(xiàn)象,無論是人類學、民族學還是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都給予了日益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