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學者系統(tǒng)介紹了中國大陸會計師事務所的發(fā)現(xiàn)狀,分析了中國大陸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問題,并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發(fā)戰(zhàn)略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也有學者以發(fā)生非貨幣性交易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結合企業(yè)終極產權性質和公司所處治理環(huán)境的影響,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進行分析。不同終極產權性質的上市公司利用非貨幣性交易方式進行盈余管理,其會計行為不具有顯著差異;而終級控制權比例和公司所處治理環(huán)境則是影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變量。我國上市公司利用非貨幣性交易進行盈余管理是基于配股動機、扭虧動機和被特別處理動機。他們還選取2003-2005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采用經營費用率和總資產周轉率來表示代理成本變量,采用股權集中度、成長性、固定杠桿比例和融資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為:股權集中度與代理成本不顯著正相關;公司的成長性與經營費用率顯著負相關,與總資產周轉率顯著正相關;固定杠桿比例與總資產周轉率顯著負相關;融資結構比例與經營費用率顯著正相關。而韓國學者研究了韓國新會計準則實施后股價對收益和賬面利潤價值相關的改變,揭示了在韓國收益和賬面利潤價值隨著產業(yè)、不重現(xiàn)收益、負收益以及公司規(guī)模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