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寫意”精神涵量缺失,形式語言貧乏的當代畫壇,葉爛卻具有突破性的大寫意花鳥畫。無需一一羅列葉爛的成果,只要指出,在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大展中,不論大寫意作品多么罕見,葉爛卻自1994年起邊疆三屆入選,分別以《秋塘染霞》《金色池塘》《荷塘月色》登堂入室,這足以表明他的畫不同凡響。大寫意花鳥作為中國畫傳統(tǒng)中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難度的藝術形式要求。這一形態(tài)直到明代后期花鳥畫大師徐渭筆下才見成熟,而后經過八大、“八怪”、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劉海粟、陳大羽等人的傳承與發(fā)揚,藝術積淀愈加豐富厚實。但隨之也出現(xiàn)了后繼者陳蒸相因,索然無味的狀況。葉爛卻奇異獨出,其秉性執(zhí)著,天資穎悟,早年受業(yè)于陳大羽,得其精義,此后則力追前賢,感悟時代脈搏,長期沉潛于“默耘齋”中,苦苦探索。他曾說:“在繪畫藝術領域里探索,就如同在茫茫雪原里行走,合著別人的腳印走固然省力,可留下的只能是別人的印跡?!闭怯捎谒牟恍父?,廣收博取,終于自出機杼,形成了個性化的大寫意花鳥畫的現(xiàn)代新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