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我國的基本方略,標志著我國全面進入了法治化的進程。為什么要建設法治國家?如何建設法治國家?什么是法治?什么樣的國家才算一個法治國家?什么樣的社會才算是一個法治社會?這一系列問題,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已成為法治實踐迫切要求法學理論予以解決和提供指導的當務之急。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在歷史上缺乏法治傳統(tǒng)、在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國際上又面臨著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的社會主義大國,法治建設之路勢必有自己所特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當然也會有自己所特有的優(yōu)勢和機遇,一句話,中國的法治之路勢必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之路。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如何因應這些挑戰(zhàn),如何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如何利用這些機遇,如何使中國的法治建設真正走上路、走對路,是當下每一位有責任心的中國法律人都應為之奉獻出自己聰明才智的千秋大業(yè)。本研究項目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力圖通過對法治核心評價指標的探討,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探索一條科學、合理、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