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儒家官德論

儒家官德論

儒家官德論

定 價:¥49.80

作 者: 楊建祥
出版社: 江西出版集團,江西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當代學術文叢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10037668 出版時間: 2007-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61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儒家有一套屬于道義論的話語體系,而儒家宮德理論正是這一話語體系里的風向標。中國的歷史從哪里開始,哪里就有道德生活;中國的文化從哪里開始,哪里就需要有政治道德。歷史、文化、道德、政治,最終便集中為一種政治道德“圖騰”,也即隨著中國政治歷程的進展,需要一種官德理論,諸家為此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從廣泛性、深刻性、普遍性、具體性和影響力來看,儒家官德理論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不僅是它形成了中國仕文化的主流意識,而且是它成為了儒學諸家流派的核心問題。我們要徹底了解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道德、政治變遷,要力求解讀這樣一份令古人驕傲、令今人迷惑的“中國文化大本”,是離不開儒家官德,作為政治道德遺產,留在現(xiàn)代人視野里的。

作者簡介

暫缺《儒家官德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引言 儒家官德體系在道義論視閾中的定位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義論”
二、儒家官德在道義論意義下的“效率”問題
三、線索和脈絡
上篇:道義論與官德論
 第一章 官德:儒家的用心
 一、身份的象征:從士到仕的道義性籌劃
 二、孔子“仕的”用心
 三、官經與官德
 第二章 道義論·義務論·規(guī)范論·德性論
 一、道義論轉化為義務論
 二、義務論外化為規(guī)范論
 三、規(guī)范論內化為德性論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種集體性意識
 一、義務境界
 二、集體性意識
 三、儒家哲學的政治道德用心
 四、這番用心的官德命題:進退之辨和仁愛原則
 第四章 從殷周開始的儒家道義論立場
 一、殷人的“帝”,轉化為統(tǒng)治人世間的異在力量
 二、周人的“天”,轉變?yōu)榈懒x論的道德根據(jù)
 三、德性與責任意識的積淀
 四、儒家的開啟:從政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情結
 第五章 儒家規(guī)范論與官德理論的精神寫照
 一、先從一個契約論立場發(fā)問:規(guī)范的“契約”意義
 二、儒家官德規(guī)范具有的“契約”性質
 三、透過儒家“規(guī)范”論的語言視角
 第六章 蕈儒家官德論的哲學基礎:孟子的設計和證明
 一、思路與定向
 二、先王與法先王
 三、儒家官德與孟子積淀
 四、透視《大學》路徑
 第七章 三部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場:透視道義論的政治道德意識和歷史反省意識
 一、儒家·官箴:影響力
 二、《虞箴》開始的歷史反省意識
 三、揚雄《州官十二箴》的牧民覺悟
 四、崔駟《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
 五、歷代官箴與儒家仕文化
 第八章 軋輥內 儒家官德中的反武巫傳統(tǒng):道義論使然
 一、由來已久的話題
 二、“為官不接異色人”
 三、當官戒巫,以義處命
 四、儒家戒巫“散”論
中篇:做官的儒家定律
 第九章 德與位
 一、孔子擬定的三個基調
 二、敬位意識
 三、孟子的義務心擴展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
 第十章 德與才
  一、司馬光“德才之辨”的性質研究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義考量
 三、對“賢”的深化認識
 第十一章 德與民
 一、德、民問題的由來
 二、水火哲學:孔、孟之道的張揚及其轉向
 三、儒家的民本義務性立場在實踐中的嚴格性
 第十二章 榮辱觀:《三事忠告》中的發(fā)揮與儒家官德的基礎性檢討
 一、為官吏設計的《三事忠告》
 二、儒家立場的基礎性證明
 三、榮辱觀念在基本的知恥心中生發(fā)
 四、道義論環(huán)繞
 第十三章 義與利:堅定的道義論的立場與實學的開拔
 一、義重于利的哲學溯源:儒家道義論立場的先在性
 二、開拔出的“實學”真學問:真精神
 三、儒家“義利”之辨中的“效率”觀念:何種意義中的“效率”
 第十四章 窮與達:儒家仕觀中一種別樣的道義情懷
 一、“惟義所在”:孟子的經典話語和后儒的闡發(fā)
 二、處窮達變化的為官之德
 三、《淮南子》的佐證
 四、“逸民”的“獨善其身”:孔子之感慨
 第十五章 先與后:理政中的策略——道義論的價值理性轉化為理政層面的工具理性
 一、榜樣論
 二、為政先學論
 三、處危原則論
 四、民本的取向
 五、內圣而外王
 第十六章 仕與學:人、官不二
 一、儒家官德:學術與政治的“不二”
 二、“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三、人、官不二
 第十七章 和與中: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的官德效應
 一、貴“和”與“和而不同”,儒家和諧能力的政治考察
 二、儒家和諧能力:仁愛原則的德性圓融
 三、中庸之道:和諧能力的政治智慧
 四、道義論引導下的和諧能力生長出的文明引申
 五、一個擴展性的補充說明:《管子》與儒家和諧能力思想的“不謀而合”
 第十八章 循吏之風:儒家官德的象征
 一、循吏與古代官德
 二、歷代循吏的德政事跡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義論義務性連接
下篇:熟仁與仕途
 第十九章 官道中的熟境
 一、求熟不誤于生,講熟不誤于政
 二、熟仁成為了官經、官道、官術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觀及其發(fā)微
 一、孔子“熟仁”觀念之三句名言
 二、成人之道的底據(jù):熟仁之實踐價值
 三、為政之道的底據(jù):《詩經》之照觀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
  一、美在熟中:生存論語境
 二、熟在“集義所生”
 三、“德慧術”與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溝通
 四、“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
 五、熟仁,道義論化在實踐運用中的特例:為政之德的用意
 六、地位,政治道德與歷史跨越:造孟運動“熟仁”到了宋明理學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觀念的承繼與創(chuàng)意
 一、依孔、孟而來的“熟仁”觀
 二、方法論上的成就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論之洞察
 一、“熟仁”,來自于孔、孟之開啟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
 三、“熟仁”的實踐價值洞察
 四、“熟仁”,自孔、孟以來的創(chuàng)意
 五、“熟仁”與仕的關系
 第二十四章 別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觀
 一、對孔、孟“熟仁”觀念的創(chuàng)新發(fā)微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
 三、熟仁底據(jù)之考辨:新意發(fā)揮
 四、哲學底據(jù)的再挖掘:“熟仁”之于“研幾”
 第二十五章 王陽明論“熟仁”:意志考量
 一、按孔、孟的教誨:承繼的是孔、孟,開拔的是自家
 二、“志與熟”:“工夫純熟”的創(chuàng)意
 三、“學與熟”:“只是一件事”
 四、歸根結底,熟在“致良知”上
 五、做人與做官:都在道義論上做文章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煉
 一、“自德性中走來”——呂坤的熟仁視野
 二、李栗谷的實學思想與熟仁的表達
 三、曾國藩的“熟仁”之精蘊
跋 道義論意義中的儒家官德之展望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