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編 巫史藝術時代
第一章 審美意識的萌芽
一、審美意識萌芽于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二、審美意識萌芽在原始藝術中的表現
第二章 龍鳳圖騰
一、圖騰與藝術
二、龍圖騰的演變與審美
三、鳳圖騰的演變與審美
第三章 青銅藝術
一、青銅藝術的發(fā)展過程與審美特點
二、甲骨文與金文的審美特點
第二編 理性藝術時代
第一章 儒家和道家
一、儒、道與龍鳳圖騰
二、儒、道對巫史文化的理性改造
三、儒、道與百家貫綜
第二章 祭祀歌詞向現實主義詩歌的轉化
一、《詩經》中的祭祀歌舞
二、《詩經》中的現實主義詩歌
三、《毛詩序》對《詩經》的理性概括
第三章 神話世界中的懷疑論
一、《楚辭》與神話
二、《楚辭》的浪漫主義與理性
三、《天問》——對原始風俗和神秘大自然的懷疑
第四章 個體消融在與社會群體的統(tǒng)一中
一、賦家與俳優(yōu)——社會沒有藝術家的位置
二、大氣鋪陳的秦漢雕塑
三、鋪張揚厲的漢賦
第五章 以理節(jié)情
一、什么是情和理
二、“以道制欲”與“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三、性善情惡論
第三編 自覺藝術時代
第一章 人的自覺
一、重視生命,渴求自由
二、標舉才情,講究風度
第二章 文的自覺
一、文以氣為主
二、聲無哀樂論
三、自然山水美的發(fā)現
四、從法度森嚴的漢隸到自由的行草
五、從描繪“大貌”的畫像石到以傳神為主的人物畫
第三章 審美理論的自覺
一、從政治、倫理的附庸走向獨立自主
二、從散珠璞玉走向系統(tǒng)化
三、從對藝術的外部論述轉向對藝術特性的關注
第四編 古典藝術時代
第一章 古典藝術的形成
一、自覺藝術的內在矛盾
二、對齊、梁詩文的批判
三、儒學的命運與唐代美學的回歸
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第二章 古典藝術的美學特征(上)
一、詩詞王國
(一)詩莊詞媚
(二)境生象外
(三)審美妙悟說
(四)音樂性之美
二、“古文”運動
(一)文體新變
(二)文道之辨
(三)不平則鳴
(四)氣盛言宜
第三章 古典藝術的美學特征(下)
一、書法大成
(一)書體與時代
(二)筋骨與風神
(三)尚法與尚意
二、“山水”主潮
(一)“山水”為上
(二)傳神寫意
(三)空間之美
第四章 古典藝術的內在變異
一、元代散曲的變異
二、宋元話本小說的變異
第五編啟蒙藝術時代
第一章 前期啟蒙思潮的崎嶇之旅
一、明代中晚期:興盛階段
二、清代初期:徘徊階段
三、清代中期:發(fā)展階段
第二章 前期啟蒙藝術的美學思潮(上)
一、獨抒性靈
(一)“性靈”說的啟蒙哲學背景
(二)明代公安派的“性靈”說
(三)清代袁枚的“性靈”說
(四)著我
二、體情遂欲
(一)情感本體論
(二)六經情教論
(三)理在情內論
(四)有情無理論
(五)理趣
三、浪漫新潮
(一)“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
(二)“我自發(fā)我之肺腑”
(三)“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
(四)怪異
第三章 前期啟蒙藝術的美學思潮(下)
一、市民文藝
(一)市民文藝的繁榮
(二)市民文藝的審美主題
(三)雅俗
二、小說評點
(一)小說評點的發(fā)展
(二)藝術真實論
(三)敘事方法論
(四)文學語言論
(五)人物性格論
第四章 前期啟蒙藝術向近代演進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
二、傳統(tǒng)詩文的緒余與變革
三、近代戲曲小說的新觀念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