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是一種旨在承擔標準化風險、獲取平均化收益,以跟蹤市場某個特定指數為投資策略,由專業(yè)的資產管理機構發(fā)起并管理的證券投資基金。指數基金的工作原理,是復制指數的收益率特征及其收益率的波動特征,從而將投資風險設定在一個標準化的預期范圍之內。世界上第一只指數基金“先鋒500”迄今只有三十多年歷史,隨著ETF的問世,指數基金取得了飛躍式發(fā)展。 指數基金的本質特征是風險標準化。被動投資策略、平均價格、風險最小化等等概念均與指數基金有關,但都不是指數基金的本質特征。指數基金的風險收益組合不是最優(yōu)化的,但卻比較靠近有效邊界,是有效組合的合理近似。指數基金的理論基礎是投資組合理論、市場效率理論和指數構造理論。投資組合理論,是指數基金的主要理論基礎。在投資組合理論體系中,資本市場線是貫穿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共同基金定理的軸心。均衡狀態(tài)下,資本市場線是連接無風險利率和股票市場收益率的一條直線;非均衡狀態(tài)下,資本市場線不是直線或不存在。風險溢價和無風險利率,均與實體經濟的增長率相關,且均高于名義GDP增長率。股權資產的增值率,即“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大大高于名義GDP增長率。這不僅揭示了股權資產的風險,而且揭示了資本資產增值的來源。復合指數基金可以演示這一理論。 資本市場效率理論,是指數基金的第二理論基礎。資本市場效率理論起源于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假說包括三個驗證市場達到理性定價效率水平的模型。從定價效率引向市場微觀方向的研究,理論上稱為交易效率。從定價效率引向宏觀方向的研究,未成體系,筆者以功能效率加以概括。所謂資本市場功能效率,指的是通過資本市場形成的有效投資對宏觀經濟增長率的邊際貢獻率。在資本市場效率理論的體系中,功能效率與定價效率和交易效率并列平行。書中八個案例分別解釋。 指數基金以定價效率為依據,以交易效率為手段,以功能效率為目的。指數基金的長期收益率,是市場定價效率的證明。指數基金構造標準化的證券籃子,是提高交易效率的捷徑。指數基金的規(guī)模復制,有助于市場規(guī)模擴張及其功能效率的提高。指數構造方法是指數基金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機制保證,指數理論當然也是指數基金的重要理論基礎。 指數基金在“新興+轉軌”的中國市場試驗階段遇到一些特殊困難,但因為具有透明度相對較高的結構特征,其潛在優(yōu)勢和發(fā)展空間遠遠超過成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