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一類伴隨增齡衰老或醫(yī)學原因引起的,以骨量丟失、骨組織顯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骨強度下降、骨折危險頻度增大為病理特征,以骨痛、骨密度降低、易于發(fā)生骨折為主要臨床特征的退行性、全身性、代謝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后果。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美國絕經后白人女性分別有54%和30%患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80歲以上的白人女性中,有0%的人患骨質疏松癥;大于50歲的男性有3%~6%患骨質疏松,28%——47%為骨量減少。我國骨質疏松癥的人數約占總人口的6.97%,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的總人數15435萬人,占總人Vl的11.94%。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2億5千萬,其中25%~70%有骨質疏松,除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骨質疏松還導致了數以千萬計的人殘廢和早逝,已成為一個嚴峻的醫(y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因而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本病病因不明,治療方法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療法、鈣制劑、維生素D、二磷酸鹽、降鈣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SERM)、氟制劑等,但因前者可能增加癌變風險,臨床應用尚存爭議而難以推廣;后者因胃腸刺激、對肝腎功能的影響、需長期服用及價格高等因素使病人依從性較差甚至難以接受。近幾年國內外學者把重點轉向了非藥物康復治療。非藥物康復治療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而在國外已是一門較成熟的技術,為此四川大學華西醫(yī)學院(原華西醫(yī)科大學)康復醫(yī)學中心的醫(yī)師和治療師們,經多年探索,就該病的評定、運動治療、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非藥物康復治療技術,該技術自2002年以來已連續(xù)3年獲準為國家級繼續(xù)醫(yī)學教育項目。掌握該技術無疑會為骨質疏松癥治療開辟一條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