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科學從來沒有為上帝預留過位置——《物種起源》導讀
第一章 家養(yǎng)狀態(tài)下的變異
一 變異的原因
二 習性、變異與遺傳
三 家養(yǎng)變種的性狀及其起源
四 家鴿的品種及其差異和起源
五 古代所依據的選擇原理及其效果
六 無意識的選擇
七 人工選擇的有利條件
第二章 自然狀態(tài)下的變異
一 變異性
二 個體差異
三 可疑的物種
四 分布廣、擴散大及常見的物種變異最多
五 大屬內的物種比小屬內的物種變異更頻繁
六 大屬內的物種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生存斗爭
一 廣義的生存斗爭
二 生物按幾何級數(shù)增加的趨勢
三 抑制生物數(shù)量增加的因素
四 生存斗爭中動植物之間的復雜關系
五 同種的個體問和變種問生存斗爭最為激烈
第四章 自然選擇
一 性選擇
二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作用的實例
三 論個體的雜交
四 通過自然選擇產生新類型的有利條件
五 自然選擇所引起的滅絕
六 性狀分歧
七 生物體制進化可達到的程度
八 性狀的趨同
九 同一綱中一切生物的親緣關系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
一 環(huán)境改變的影響
二 器官的用進廢退與自然選擇
三 適應性變異
四 相關變異
五 生長的補償和節(jié)約
六 重復的、退化的、低等的構造易于變異
七 發(fā)育異常的構造極易變異
八 種級特征比屬級特征更易變異
九 第二性征易生變異
十 不同的物種呈現(xiàn)相似的變異
第六章 學說的難點
一 過渡變種的不存在或稀有
二 具有特殊習性和構造之生物的起源和過渡
三 極完美而復雜的器官
四 過渡的方式
五 自然選擇學說的特殊難點
六 自然選擇對次要器官的影響
七 功利說有多少真實性:美是怎樣獲得的
第七章 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一 一般異議
二 嚴重異議:無用處的性狀不受E{然選擇影響
三 米瓦特先生收集的異}義
四 長頸鹿
五 擬態(tài)
六 攀援植物
第八章 本能
一 家養(yǎng)動物習性或本能的遺傳變化
二 特殊本能
三 難點:中性的和不育的昆蟲
第九章 雜種性質
一 不育性的程度
二 支配雜交不育性和雜種不育性的規(guī)律
三 雜交不育性和雜種不育性的起源和原因
四 交互的二型性和三型性
五 并非所有變種雜交及其混種后代都是可育的
六 除能育性之外,雜種與混種的比較
第十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一 從沉積速率和侵蝕程度來推測時間的進程
二 古生物化石標本的貧乏
三 任何一個地質層中眾多中間變種的缺乏
四 全群近似物種的突然出現(xiàn)
五 近似物種群在已知最古老化石層中的突然出現(xiàn)
第十一章 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一 滅絕
二 全世界生物演化幾乎同步發(fā)生
三 滅絕物種與現(xiàn)存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
四 古代生物的進化狀況與現(xiàn)代生物的比較
五 第三紀末期同一地域同一類型生物的演替
第十二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一 物種單一起源中心論
二 物種傳播的方式
三 冰期時的傳播
四 南北冰期的交替
第十三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續(xù))
一 淡水生物
二 海島上的生物
三 海島上沒有兩棲類和陸棲哺乳類
四 海島生物與鄰近大陸生物的關系
第十四章 生物問的親緣關系
一 分類
二 同功的類似性
三 連接生物親緣關系的性質
四 形態(tài)學
五 發(fā)育及胚胎學
六 退化的、萎縮的和停止發(fā)育的器官
第十五章 綜述和結語
一 綜述反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論點
二 綜述支持自然選擇學說的事實及論點
三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