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導論
一 關于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
二 關于該書的研究現狀及其不足
三 本書的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一章 本質一實存:薩特實存主義的機理
第一節(jié) 自識與反思:自由的本體論架構
一 近代哲學的致思取向及其困境
二 “實存”反對“體系”
三 德國哲學的法國式解讀
四 自由的本體論架構
第二節(jié) 自我與他人:“共在”的現象學演進
第三節(jié) 實存與共在:實存主義倫理學是否可能
一 倫理學的實存化與實存主義倫理學
二 實存主義的“阿基硫斯之踵”
三 倫理學悖謬的哲學意蘊
第二章 實存主義一馬克思主義:薩特的兩個形象
第一節(jié) 困惑與流變:從實存主義走向馬克思主義
一 《實存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二 《唯物主義與革命》
三 《馬克思主義與實存主義》
第二節(jié) 實存論馬克思主義:何以可能與如何可能
一 實存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是否可能
二 實存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何以必要
三 實存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怎樣進行
第三章 個人一社會:薩特歷史辯證法的進路
第一節(jié) “批判理論”的批判:歷史辯證法的向度
一 歷史唯物主義的“最高悖論”
二 歷史的可理解性基礎
三 《辯證理性批判》的主題
第二節(jié) “批判理性”的批判:歷史辯證法的基礎
第三節(jié) “批判經驗”的批判:歷史辯證法的結構
第四節(jié) 實踐的“復合性”批判:歷史辯證法的原動
一 勞動實踐:在有機體與無機物質之間
二 人類關系:“三分體”模式的多元復合性
第四章 實踐一惰性:辯證經驗之整體化演進的逆溯式研究(一)
第一節(jié) 匱乏:歷史辯證法的本體論前設
一 “匱乏”的出場路徑
二 “匱乏”與馬克思主義的可理解性
三 “匱乏”的規(guī)定性
第二節(jié) 實踐一惰性:匱乏的否定及其變異
一 “實踐”否定“匱乏”
二 “實踐一惰性”的內涵
三 在“實踐”與“惰性”之間
第三節(jié) 異化:物對人的宰制
一 機器的“要求”
二 廠主的“利益”
三 工人的“命運”
第五章 共在一共為:辯證經驗之整體化演進的逆溯式研究(二)
第一節(jié) 集合體:“共在”的無機結構
一 實踐的惰性結構
二 集合的系列結構
三 階級的集合結構
第二節(jié) 群體:“共為”的有機形式
一 并合群體的“系列形式”
二 誓愿群體的“兄弟形式”
三 組織群體的“功能形式”
四 制度群體的“等級形式”
第三節(jié) 歷史:辯證經驗的循環(huán)及其超越
一 辯證經驗的循環(huán)
二 戰(zhàn)斗群體的超越
三 走向具體的歷史
第六章 人—歷史:薩特歷史辯證法的歷史形象
第一節(jié) 理論源流:主奴辯證法的現象學演繹
一 主奴關系的法國式解讀
二 “自我”的內涵演變
三 “第三者”的身份變遷
第二節(jié) 理論趣向:歷史觀的話語之爭
一 阿隆森與高茲的論爭:歷史觀的邏輯起點之爭
二 列維一斯特勞斯的批評:歷史觀的敘事模式之爭
三 “列維納斯的信徒”:“歷史”的終結還是新生
第七章 具體一整體:薩特歷史辯證法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jié) 境域回溯:以馬克思對人本主義的超越為參照
第二節(jié) 定位薩特:一種形而上學的歷史構圖
第三節(jié) 把握具體:薩特歷史辯證法的理論缺失
結語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