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在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歷代歸于道家,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世間、出世間的重要觀念法則和人生修身養(yǎng)心之道,是中華文化最偉大不朽的經典之一。《莊子》文章汪洋恣肆,儀態(tài)萬方,但于現代人來說,卻不免有其論莫測高深,其文艱深難明之感,一般讀者欲依靠原文吸取其豐富的思想養(yǎng)料實為難事。南懷瑾先生青年時期即遍研諸子百家之學,自立之年,又深入經藏道法,歷經多年身體力行實證,深得《莊子》精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南先生講解《莊子》于臺北十方書院,游乎經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學術觀點,闡揚《莊子》之宗旨大義,清晰明白,通俗生動,精義迭出。據南先生的講解錄音整理成書的《莊子諵譁》是現代讀者閱讀、理解《莊子》的最好讀本。《莊子》分內篇、外篇和雜篇,學界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所著,集中了《莊子》的思想精華,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還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南懷瑾先生雖認為《莊子》外篇亦不可忽視,然此次講解。據南先生講解錄音整理成稿以后,南先生親自定名為《莊子諵譁》,一則固然契合道家尊奉《莊子》為《南華真經》 之意,二則更合意于南先生真學問應讓大家聽懂看懂的一貫主張:即用通俗明白的話語將深奧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先生謙稱自己的講述為嘩啦嘩啦,喃喃自語而已,大師美意,讀者諸君當能自明。此書在臺北初版時原分為兩冊,今承蒙南懷瑾先生和臺北老古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授權,本社依據臺北老古文化事業(yè)公司二零零六年繁體字版用簡體字重新排版,用簡體字仍分上、下兩冊先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