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中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的意義
二、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思想的主要脈絡
三、中國民族關系思想的研究范圍
四、中國民族關系思想的研究方法
五、本書的寫作設想
第一章 漢高祖和呂后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劉敬的和親思想
二、臧衍“聯(lián)胡以自強”思想
三、呂后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二章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漢文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漢文帝時期的民族自治觀念
三、賈誼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晁錯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三章 漢武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漢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關于和親問題的三次大討論
三、田蚧和嚴助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汲黯的民族關系思想
五、司馬相如的“遐邇一體”思想
六、劉安的民族關系思想
七、張騫對西域的認識
八、司馬遷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四章 漢宣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漢宣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趙充國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魏相出師應有名的思想
四、蕭望之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五章 漢元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賈捐之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漢元帝對罷珠崖問題的認識
三、谷吉的“羈縻不絕”思想
四、韓昌和張猛的“漢與匈奴合為一家”思想
五、陳湯與甘延壽的民族關系思想
六、侯應的“威制百蠻”思想
第六章 漢成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杜欽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郭舜的“漢家不通無禮之國”思想
第七章 漢哀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楊雄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從“厭勝”事件看漢哀帝及其大臣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公孫祿、王嘉與息夫躬圍繞民族關系的思想交鋒
四、王舜和劉歆對上古民族關系史的總結
第八章 王莽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王莽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嚴尤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反對王莽民族政策的幾種觀點
第九章 東漢光武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光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馬援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杜篤《論都賦》中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十章 班彪祖孫三代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班彪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班固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班超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班勇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十一章 漢明帝和漢章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漢明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漢章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楊終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耿秉的“以戰(zhàn)去戰(zhàn)”和“以夷伐夷”思想
五、鄧訓的“以德懷之”思想
第十二章 漢和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竇太后與漢和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漢和帝初期持續(xù)三年之久的思想斗爭
三、魯恭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袁安的誠信思想
五、宋意的民族關系思想
六、曹鳳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十三章 漢安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鄧太后和漢安帝的“移民逃寇”思想
二、關于涼州問題的兩種不同觀點
三、張擋的“西域三策”
四、陳忠的民族關系思想
五、王符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十四章 漢順帝至漢桓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漢順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虞詡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梁商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李固的民族關系思想
五、皇甫規(guī)的民族關系思想
六、種嵩的“宣恩遠夷”思想
七、漢桓帝的民族關系思想
八、陳龜?shù)拿褡尻P系思想
九、張、段之爭
第十五章 漢靈帝和漢獻帝時期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程包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應劭的民族關系思想
三、傅燮的民族關系思想
四、蔡邕的民族關系思想
五、何休的民族關系思想
六、袁紹、袁尚父子的民族關系思想
第十六章 少數(shù)民族歷史人物的民族關系思想
一、匈奴冒頓單于的民族關系思想
二、“世世昌樂,翕然更始”
三、匈奴首領的“自尊”意識
四、“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
五、“破北成南,并為一國”
六、南越王趙佗的民族關系思想
七、南越國關于“內屬”和“用漢法”等問題的論爭
八、《白狼歌詩》中的民族關系思想
附錄 兩漢時期民族關系大事記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