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思想中還有很深厚的任俠意識。早在時代,盧世(氵寉)就稱杜甫“千古大俠,司馬遷之后一人”。此論十分精警地揭示出杜甫思想精神的一個方面,可惜被后人輕輕放過了,大概是覺得俠氣與“忠厚老成”的既定臉譜不相貼邊吧。其實,杜甫并非一味的“忠厚坶成”,他對善者、弱者是如此,對邪惡勢力,佞臣庸主卻不曾有過寬容。杜甫具有俠肝義膽,這倒不是僅僅因為他寫過一首《義鶻行》,歌頌過為弱者行俠復仇、成功之后不求酬謝的義鳥。從杜甫的一生行跡來考察,更能得到證明。本書中《杜甫與俠文化》一文,從杜甫對俠文化的選擇性接受、對為俠之弊的批判以及他接受俠文化的原因等幾個方面,對杜甫的任俠意識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杜甫還具有眾生平等的思想意識。他視個人的生存權與統治者同重,視百姓的生存權與統治者同重,要求眾生之尊嚴同重。這種眾生平等的思想意識,在孔子思想范疇內找不到源頭,孔子所強調的“禮”就是對人的身份等級、差別的認定。但在孟子思想中卻含有這種因素,孟子思想中蘊涵著超越等級觀念的“人與人同”的意識。是否如此,有待深入討論。杜甫的思想之所以值得研究,還在于他的思想光輝能夠照耀后世,直到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社會政治課題。杜甫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專題論述,但從他所作的詩篇來看,他已經在亂世的背景下思考了這個問題。本書中《論杜甫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一文。從如何構建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關系、如何構建與周邊鄰國的睦鄰關系、如何構建人與自然的共榮關系這三個層面,對杜甫的這一思想作了粗淺的梳理和歸納。權作拋磚,倘能引玉,用杜甫的智慧為當今社會建設添些磚瓦,則堪稱古典文學研究之幸事。本書還有些篇什涉及杜甫精神性格的其他一些方面。對“詩史”的內涵、“沉郁頓挫”的內涵提出新的解釋。對某些作品的編年做出考證,對某些作品的立意提出新說,對前人注杜的空白和失誤做了一些,補注工作。力求做得具體一些、細致一些。我的能力不足,喜歡在細微之處下點工夫。成效如何,有待同人批評。謬誤之處,誠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