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復教育者的眼里,無論是家長還是語訓教師,每一個兒童都是普通的兒童,因為他要經歷所有兒童同樣經歷的成長階段;每一個聾兒也像健聽兒童一樣,毫無例外地總是先學會坐、爬,再學會走、跳;總是先聽懂語義,才開始說話。這是人類生物遺傳規(guī)律所決定的。聾兒和健聽兒童一樣,同樣是媽媽的寶貝、家長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現(xiàn)代康復教育不再單獨強調以有關缺陷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而是直接以特殊兒童的能力和需要為基礎。前者的研究是更多地指導人們了解兒童不能做什么,不能學什么;而后者的研究卻促使人們以客觀的頭腦去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能做什么及需要做什么。因此,我們強調在對聾兒進行聽力語言康復教育時“要滿足聾兒的特殊教育需要”,而不說“我們的教育必須考慮聾兒的殘障或缺陷”。然而,在現(xiàn)實的康復實踐中,更多的家長和教師把精力過多地投入到聾兒的聽覺、語言和發(fā)音訓練上來,而輕視甚至忽略了影響其他(身體健康、認知、社會、藝術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投入,以期獲得聾兒的最終康復。這一做法的實質,就是割裂了構成人的能力要素各個層面的有機聯(lián)系和整體發(fā)展的關系。把“聾”與“人”分開了,所做的努力更多地趨向解決“聾”的問題,而把“人”的發(fā)展撇置一邊。在這種認識與觀念的驅使下,實際的行為表現(xiàn)就是不管我們的聾兒個體已經具備了什么樣的知識、經驗基礎和能力水平,什么樣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準備,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上來就一刀切式地進行聽力語言訓練。這種盲目采取的、機械的行為的最終結果,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都會身心疲憊,而康復收益不佳。為使這一問題得到初步解決,我們結合多年指導基層聾兒家庭臨床康復的經驗和體會,以貼近聾兒生活為依據,厘定出57個主題,以周為單位,采用圖文并茂的編排方式,編制出57個活動方案,以此作為廣大聾兒家庭和基層康復機構實施聽力語言康復的啟蒙課程。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和家長使用好本套教材,書中還配有“使用說明”和“提醒注意的事”。希冀基層聾兒康復教師和聾兒家長在使用本套教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行動觀察、分析的方法,體會聾兒康復啟蒙教育的基本技巧,豐富聾兒聽聲學語的初步認知經驗,為其今后的康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