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48)》是陳永怡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完成的,能夠得到浙江省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資金的全額資助。說明此書所體現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我為她感到由衷的高興。作為鴉片戰(zhàn)爭后輸入境外資本和舶來西方文明的遠東第一重鎮(zhèn),近代上海以其發(fā)達的商品經濟、開放和多元化的社會情境,為滋養(yǎng)文化藝術提供了人才、物質和精神觀念上的優(yōu)裕條件,書畫家們賴以生存并在藝術上自我實現的契機.也由此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是一個曾經并且繼續(xù)影響著中國繪畫發(fā)展方向的歷史過程.對它的研究,構成了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書作者憑借其對該領域較為深入的跋涉和思考,將敏銳的學術觸角仲向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的關系這一特殊基點。作者認為,從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入手研究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演變,是藝術史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口。尤其在工商業(yè)文明發(fā)達的近代社會,更不能忽視經濟生活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制約作用和影響力。但是這種作用以往總是停留在籠統(tǒng)的界定上,很少有人作耐心細致的挖掘與梳理。因此本書從作為生產者和供貨者的書畫家角色轉換起筆,重點論述了潤格制度、經營機構和經紀人、書畫社團、書畫展覽、藝術贊助力量等等所組成的龐大運作網絡,以藝術社會史的視角,考察了近代書畫市場各個經濟因素與藝術風格演變的深層聯系。該選題的新穎之處也正在于此,它對于深化藝術生存機制的認識,揭示歷史情境的復雜多面性,使參與藝術發(fā)展史的具體條件因素更顯生動與具體,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其中對近代上海書畫市場的系統(tǒng)研究,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相關研究的空白,尤富啟示作用。在繪畫史研究中,書畫市場向來是個艱于涉足的論題,尤其在儒家重義輕利思想影響下,許多書畫家往往諱言自己的經濟活動,為史料的搜集和甄別增加了不少障礙。在本書撰寫之初,作者也曾經為材料的零散、闕如而畏難,但是缺乏充足可靠的史料,任何研究和立論都無異于空中樓閣,所以作者還是迎難而上,在材料的菟集、整理、辨析上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本書正是筑基于這些翔實豐富的史料,才可能超越籠統(tǒng)的概念演繹方式和常規(guī)化的敘述模式,根據文獻、檔案、圖錄,包括報刊、札記、信函以及采訪所得的“口述歷史”等第一手史料展開充分的論述,并進而致力于探尋歷史上下文和具體關系的研究。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僅使作者組織材料和辨章學術的扎實功夫得以體現,而且有助于本書采取“內在”的研究視角。從藝術生存機制和傳統(tǒng)內部重新認識近代繪畫風格遷變的動因。正因為如此,這一部選題并不大的美術史論著作,也就不再囿限于單學科或跨學科的學術研究價值,而能同時對當下行進中的現實提供啟迪。當代方興未艾的書畫市場及其對書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與近代社會非常相似,本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理論結合實際.以歷史返觀當下,對現代書畫創(chuàng)作以及文化藝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參鑒價值。當然,由于時間和各種條件的限制,本書對一些問題的探討還欠深入,不少富于意味的視點和論題,都還有充分展開的空間。但我相信,作者會以此為起點,繼續(xù)發(fā)揚孜孜砣砣、踏實求索的精神,向著更高的目標而不斷奮進。本書的出版,作為她漫長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界碑,也將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