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1871~1922) Proust,Marcel法國作家。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1922年11月8日卒于同地。自幼身體羸弱,9歲時得哮喘病,終身為病魔所苦。中學畢業(yè)后志愿服軍役一年。后入巴黎大學學習文學,1895年獲學士學位。大學畢業(yè)后經常為雜志撰稿。普魯斯特在青少年時代喜歡交際,與作家法朗士及其他一些文學界名流相識。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始于學生時代。1892年,同幾位朋友創(chuàng)辦《宴會》雜志,并發(fā)表一些隨筆和短篇小說。1896年出版作品集《歡樂與時日》。1896年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若望·桑德伊》,未完成。死后,人們發(fā)現他的自傳體小說《若望·桑德伊》和論著《駁圣伯夫》兩部手稿,經人整理后分別于1952年和1954年問世。1906年起,他病情加劇,整日閉門寫作,撰寫出傳世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作品建立在《若望·桑德伊》的題材和《駁圣伯夫》的文學觀點上,以革新的姿態(tài)、新穎的手法寫就。全書分7大部,共15卷,第一部《斯萬之家》完成后,因遭出版商拒絕,自費出版;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身旁》,獲龔古爾文學獎;以后陸續(xù)出版了第三部《蓋爾芝特之家》、第四部《索多梅和戈莫勒》。最后3部是在作者身后出版的《女囚》、《逃亡者或失蹤的阿爾貝蒂娜》和《過去韶光的再現》。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以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貫穿全書,主線是“我”對自己青春年華的懷念和追憶,其中穿插許多自成一體的獨立故事,作品展現了上千個人物,有貴族、大資產者和勞動人民,描繪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黎上層社會廣闊的畫面。作者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運用觸發(fā)性回憶,打破傳統的時空概念,他的回憶是意識不斷涌流的表現,以藝術形式熟練運用柏格森的心理時間概念,把時間作為主宰作品的“精神人物”,同時,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精到的心理分析。作品開辟了當代小說的新篇章,對西方現代文學產生重大影響。普魯斯特還翻譯了英國藝術評論家羅斯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