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居民的婚俗水上居民,又稱□民,是我國一個具有獨特歷史和民俗文化的族群。直至解放前夕,廣東仍有水上居民20多萬人。棲居在3萬余艘不同類型的船艇之中,他們聚居在珠江口一帶,包括番禺、順德、東莞、中山、珠海、深圳、香港乃至三水、新會、臺山等地段。直至20世紀50年代.廣州珠江兩岸仍然泊滿成群結隊的蛋家艇,他們長期泛舟江河,過著水上的“游牧”生活,以捕魚蝦、運輸、販鹽為生。其婚俗相當奇趣:男子未聘,則置一盆草于艇梢;女子未受聘,則置一盆花于艇梢,以致媒妁。水上居民男女戀愛自由,內部相互通婚,以歌為媒,其傳唱的歌謠為“咸水歌”,被譽為“水的情歌”,唱詞多以“兄哥”“姑妹”相稱,婚典自成一格。結婚前3天,男女互不見面。新娘出嫁前由姐妹陪同,哭3天3夜,唱“嘆命歌”,出口成歌,文詞生動。吉日良辰,由“好命公”(即婚姻、家庭美滿的男子)伴著新郎,駕著一葉花艇,到新娘的紅船迎接新娘。時常男家兄弟和女家姐妹一陣對唱,抒發(fā)情懷,新娘子才由“好命婆”(即婚姻、家庭美滿的婦女)背到男家船上。新娘被接回后,登船拜祭祖先,拜見公公婆婆:傍晚時分,親戚朋友駕舟赴宴。飲宴時把10多只小艇并泊在一起,艇頭相對,用紅布在艇上搭起涼篷。經濟條件好的請來樓船、紫洞艇,張燈結彩,鞭炮齊鳴,喜慶熱鬧。洞房之夜,男方請來許多能歌善唱的朋友,一般鬧至深夜才散去。有的水上人家還有養(yǎng)童養(yǎng)媳的風俗,待其長大后而結婚,謂之“轉髻”。P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