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取材廣泛。雖以云岡石窟為主線,但內容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雖以正史、佛乘的記載為主,卻廣泛收集別史、野史、道藏、金石、 地理、小說、筆記、論著等相關內容。觀之,即可較為系統、全面地把握云岡石窟, 乃至中國宗教、大同地方的歷史脈絡。第二,視野寬闊。該書的主題是石窟寺,但作者并未拘守一隅,而是廣開言聽, 登高望遠。以中國傳統為基點,放眼古印度、希臘、羅馬、西亞、中亞,探討云岡 藝術之源;以拓跋鮮卑的北魏政權為中心,嘹望新疆古國和江南六朝,考察其融通與發(fā)展。由歷史學人手,向佛學、考古、建筑、美術等多方面拓展;用全國政治、 佛教形勢、地方大事為網絡,來框定云岡石窟的興衰歷程。具有這樣的大視角、大 手筆,在當今學者中為數蓋寡。第三,學問扎實。該書從平城(大同)始建、佛教始創(chuàng)開篇,到云岡發(fā)現、學術鼎盛告終。是一部完整的云岡石窟集史。其方法,遠祖乾嘉大儒,近襲國學宗風。正文采集,注重信史;注釋選擇,在存異說。廣征博引,鉤沉發(fā)微,國謂殫竭心智。往往于細微之處見功底,出語驚人,而持之有據;常常以舊材料得出新觀點,大膽假設,而小心求證,清人論良史,才、學、識舉,而以識為先,應該說,張焯具備了史學家的素質。第四,貢獻突出,該書不僅是迄今為止第一部云岡石窟通史,也是目前大同地區(qū)最為周詳的一部古代史,同時還是一部言簡意賅、具體而策的中國佛教史,這本書的出版發(fā)行,對于云岡石窟的研究,大同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乃至國內外的石窟寺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