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寫意山水是中國古代山水畫從水墨向寫意發(fā)展的代表。當時的山水畫家對于自然觀念理解有著很深刻的境界,他們多“臥青山、望白云”,隱于山林,畫千巖“太古靜”為一時之風尚,在師造化中研究各家演變,從而產生了各有專精、各呈其長的不同風格。除了四家外,還有繼米氏云山一派的曹知白、高克恭、方從義、馬琬等水墨渲染、煙雨蒼茫,兼融董源的畫法;發(fā)展李成一派,力求情趣,枯筆皴擦、水墨淡染的趙原、朱叔重等人。這些流派和畫法的產生,突出地表明了元代寫意山水畫的風貌。曹知白(1275~1355)字又玄,貞素,號云西,元代水利學家,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至元三十一年(1295年)參與鑿通吳淞江的工程,貢獻甚多。大德八年(1304年)提出填閼成堤之法,取得良好效果。高克恭(1248-1310)元代著名畫家。字彥敬,號房山。祖籍西域(今新疆),占籍大同(今屬山西),后居燕京(今北京)。元大中時,為刑部尚書。畫山水初學二米,后學董源、李成筆法,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與文湖州并馳。嘗自題竹曰:“子昂寫竹神而不似,仲賓寫竹似而不神出鬼沒,其神而假者,吾之兩此君也?!碑嬌剿?,筆法嚴謹,別有氣韻。山頭水口,怪石奔湍,常成于潑染之中;用墨大都上濃下淡,有獨創(chuàng)風格。盛懋,生卒年不詳,元代畫家。字子昭。嘉興(今屬浙江)人。與吳鎮(zhèn)為鄉(xiāng)鄰。洪(字文)子。民間畫工,繼父業(yè)。初學陳琳,略有變化,受趙孟傾影響,山水、人物、花鳥俱精。布置邃密,林木豐茂,筆墨勁利精到,稍見刻露,有“精絕有余,特過于巧”之評。惠宗至正末享有盛名。傳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圖》、《秋江待渡圖》等。馬琬,元末明初畫家。字文壁,號魯鈍生、灌園人、秦淮(在今江蘇南京)人,居松江(今屬上)。少時就學于揚維楨。明洪武初官撫州知府。擅畫山水,遠法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師黃公望,筆墨清潤而較密茂。兼工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春山清霽》、《暮云詩意》等圖。趙原,元末明初畫家,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諱,改寫作原,字善長,號丹林。莒城(今山東省莒縣)人,寓居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以繪畫享名吳中,他結識顧瑛、倪瓚等當代名士、畫家,常往來于顧氏家中的玉山草堂,聚會在一起以詩畫相唱酬。他的山水畫,遠師董源,近法王蒙,在繼承元人水墨淺絳法的基礎上,形成筆墨圓勁、風格秀逸的自家面貌。他還兼長畫竹,畫法被形容為龍角、鳳尾、金錯刀,頗受時人推重。倪瓚(130l:1374),字元鎮(zhèn),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于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xiāng)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xiāng)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王蒙(1301-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他也是著名書畫家,與黃公望、傀瓚、吳仲佳并稱元代四大家,是國畫史上的關鍵人物。其書畫深受外公影響,顧瑛說他“強記力學,作詩文書畫盡有家法,尤精史學(《草堂雅集》卷十二)。元末張士誠割據浙西時,他做過“理問”、“長史”之類的小官,不久棄官隱居余杭臨平黃鶴山,因以為號。明洪武二年(1369)出任泰安知州,“清廉有守,吏習而民安之,公余與士大夫飲酒賦詩,臨池染翰,一時盛事”(《泰安縣志.宦績志》),一如當年其外公守濟南。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統(tǒng)治地位,嚴刑峻法,屢興大獄。當時左丞相胡惟庸勾結日本與蒙元殘余勢力,企圖謀反,遭到朱元璋嚴厲鎮(zhèn)壓。胡惟庸被處死,株連達三萬余人。王蒙曾至胡氏私邸觀賞過藏畫,也被牽連下獄,于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獄中。方從,(生卒年代不詳)生卒年不詳,字元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等,中國元代畫家。江西貴溪人。工于山水。朱叔重,(生卒年代不詳)一作叔仲。江蘇人。儒者而工畫,得摹寫之處,輒肆筆繪之,畫得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