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Windows 2000的新特色
1.1 Windows 2000的發(fā)展過程
1.2 Windows 2000新增功能
1.2.1 活動桌面
1.2.2 活動目錄
1.2.3 動態(tài)DNS
1.2.4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DFS
1.2.5 管理性的增強——管理咨詢
1.2.6 分布式COM
1.2.7 可靠性及可擴展性的增強
1.2.8 即插即用
1.2.9 對通用總線的支持
1.2.10 NT文件系統(tǒng)的改進
1.2.11 對加速圖像端口(AGP)的支持
1.2.12 網絡通信得到增強
第二章 Windows 2000的安裝
2.1 安裝Windows 2000的系統(tǒng)需求
2.2 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2.2.1 需要回顧的文件——Readist.txt和Relnotes.doc
2.2.2 確定網絡的安全性
2.2.3 確定是升級還是安裝新的
2.2.4 選擇許可協(xié)議
2.2.5 確定文件系統(tǒng)
2.2.6 確定網絡協(xié)議
2.2.7 選擇安裝組件
2.2.8 確定是否雙重啟動
2.2.9 決定需要安裝文件的分區(qū)
2.2.10 確定用戶帳號和用戶組
2.2.11 確定工作組及域
2.3 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裝
2.3.1 Windows 2000 Server安裝過程
2.3.2 安裝錯誤信息
2.4 Windows 2000的啟動
2.5 Windows配置服務器的功能
2.5.1 Active Directory
2.5.2 文件服務器
2.5.3 打印服務器
2.5.4 Web/媒體服務器
2.5.5 聯(lián)網
2.5.6 應用程序服務器
2.5.7 高級設置
2.6 退出Window 2000
第三章 Windows 2000的配置與維護
3.1 與配置相關的硬件內容
3.1.1 安裝新硬件
3.1.2 更新設備驅動程序
3.1.3 硬件沖突問題的解決
3.1.4 拔出/彈出設備
3.1.5 卸載設備
3.2 硬件管理工具
3.3 硬件配置文件
3.4 Windows 2000與Windows NT 4.0的功能區(qū)別
第四章 Windows 2000組網技術基礎
4.1 組網基礎知識
4.1.1 對網絡需求的分析
4.1.2 網絡類型的選擇
4.1.3 網絡連接類型
4.2 網絡的通信協(xié)議
4.3 網絡模型
4.3.1 NT體系結構
4.3.2 OSI模型
4.3.3 NT網絡結構
4.4 網絡結構
4.4.1 網絡構成
4.4.2 傳輸介質
4.5 Windows 2000網絡連接和配置
4.5.1 標識
4.5.2 服務
4.5.3 協(xié)議
4.5.4 適配器
4.5.5 綁定
4.5.6 安裝TCP/IP
4.5.7 配置DHCP
4.5.8 路由器的選擇
4.5.9 NetBEUI
4.5.10 服務器的配置
4.5.11 將DOS工作站連接到NT系統(tǒng)上
第五章 網絡用戶帳號及組帳號的管理
5.1 帳號的建立和刪除
5.1.1 規(guī)劃用戶帳號
5.1.2 創(chuàng)建用戶帳號
5.1.3 管理用戶帳號
5.2 組的權限
5.2.1 組的類型
5.2.2 規(guī)劃本地組帳號
5.2.3 創(chuàng)建組
5.2.4 管理本地組
5.3 權限
5.3.1 系統(tǒng)各組的權限
5.3.2 改變組的權限
5.3.3 建立共享文件夾及權限
5.3.4 NTFS分區(qū)上文件夾和文件的權限設置
5.4 系統(tǒng)策略管理
5.4.1 新建策略
5.4.2 用戶顯示的限制
5.4.3 禁止用戶改變密碼
第六章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
6.1 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的用處
6.2 DFS的工作原理
6.3 DFS的拓撲結構
6.4 創(chuàng)建DFS根
6.5 與DFS根目錄進行連接
6.6 添加DFS節(jié)點
6.7 添加根副本成員
6.8 檢查DFS根目錄
6.9 斷開某個DFS根連接
6.10 刪除DFS根目錄
第七章 Windows 2000計算機管理
7.1 計算機管理
7.2 系統(tǒng)工具管理
7.3 存儲工具
7.3.1 可移動存儲
7.3.2 磁盤碎片整理程序
7.3.3 磁盤的管理
7.4 服務器應用程序及服務
7.4.1 DHCP
7.4.2 電話服務
7.4.3 索引服務
第八章 Windows 2000網絡設計
8.1 跨域管理
8.1.1 建立多域網絡的原因
8.1.2 多域網絡管理
8.1.3 企業(yè)中網絡模型的設計
8.2 遠程訪問服務
8.2.1 遠程訪問服務的優(yōu)點
8.2.2 遠程訪問服務的新特征
8.2.3 配置遠程啟用RAS
8.2.4 RAS的連接方式
8.3 NetWare服務的安裝與配置
8.3.1 GSNW協(xié)議
8.3.2 NWLINK協(xié)議
8.4 NT與NetWare的連接方式
8.5 對等網絡的設置
8.5.1 對等連網的建立
8.5.2 建立共享目錄
第九章 網絡維護與檢修
9.1 網絡的維護
9.1.1 NT任務管理器
9.1.2 網絡監(jiān)視器
9.1.3 性能監(jiān)視器
9.2 磁盤的管理
9.2.1 磁盤的格式化
9.2.2 磁盤的壓縮
9.2.3 磁盤的錯誤的檢查
9.2.4 清理磁盤的空間
9.2.5 創(chuàng)建或刪除分區(qū)
9.2.7 分配驅動器號
9.2.6 擴展卷集、創(chuàng)建鏡像
9.3 瓶頸問題的確定
9.3.1 處理器的瓶頸問題
9.3.2 內存瓶頸問題
9.3.3 確定磁盤瓶頸
9.3.4 網絡瓶頸的確定
9.4 計算機不能訪問網絡的原因
9.5 故障的排除
9.5.1 硬件的錯誤
9.5.2 網絡錯誤
第十章 Microsoft數據的保護
10.1 備份數據
10.1.1 BACKUP的作用
10.1.2 BACKUP的類型
10.1.3 BACKUP的許可
10.1.4 系統(tǒng)數據的備份
10.1.5 BACKUP的幾種工作方式
10.2 備份數據的恢復
10.2.1 恢復一般的文件
10.2.2 恢復系統(tǒng)文件
10.2.3 使用還原向導恢復數據
10.2.4 將數據恢復到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10.3 故障容許
10.3.1 故障容許的新特征
10.3.2 與故障容許相關的內容
10.4 災難性的數據恢復
10.4.1 創(chuàng)建系統(tǒng)啟動盤
10.4.2 緊急修復盤
10.4.3 準備自動恢復
10.4.4 恢復不能啟動的系統(tǒng)的幾種方式
第十一章 Windows 2000的安全特性
11.1 安全特性
11.1.1 安全區(qū)域
11.1.2 安全模型
11.1.3 公用密鑰的基本體系
11.1.4 數據保護
11.2 影響網絡安全的因素
11.2.1 計算機病毒
11.2.2 未經授權而對用戶的文件或數據進行訪問和修改
11.2.3 操作者的誤操作
11.2.4 數據的隨機移動
11.3 安全措施
11.3.1 對付計算機病毒
11.3.2 對象的安全性
11.3.3 防止未經授權對用戶的文件或數據進行訪問或修改
11.3.4 防止數據的隨機移動
11.4 IP安全性管理
11.5 使用安全證書
11.6 設置安全級別
11.6.1 分級審查
11.6.2 屏蔽不合適內容
11.6.3 調整其他用戶可以查看的內容類型
11.7 為每個區(qū)域設置安全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