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十章。第一章討論了特許經營的概念、特征、分類及其歷史發(fā)展,并從經濟角度簡要分析了這一體制的利弊。第二章主要介紹了特許經營立法狀況,包括一些國家的國內專門立法、特許經營的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和國際組織指定的一些不具有約束力的指南性文件。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指南文件盡管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特許經營起源于美國,興盛于歐美,后起于亞洲,因此本文當然少不了對美歐亞諸國特許經營法制的國別研究。從第三章至第七章,文章立基于特許協(xié)議特別雖國際分區(qū)特許協(xié)議(合同法問題),從信息披露法、競爭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稅法等多個部門法的視角對特許經營體制展開分析。之所以從合同法入手,乃是因為特許經營從本質上說是通過特許協(xié)議將多個商業(yè)存在聯(lián)結在一起的經營模式,研究特許經營首先就必須闡清特許協(xié)議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從合同法的角度來說,特許協(xié)議就是一種“有名合同”,這種合同除了具備一般合同的共性特征之外,還有其獨特之處,這從它與信息披露法、競爭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國際稅法等法律部門密切關系也可以看出來。因此,在合同法問題之后,文章接著從特許經營與其他幾個部門法的結合部展開分析。接下來第八章討論特許人對第三人的代負責任,這是普通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相信對中國今后的有關立法也具有借鑒意義。在論述完實體法問題之后,第九章對特許經營所涉的程序性問題,即準據(jù)法和爭議解決機制進行了討論。國際經濟法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法學部門,理論研究應當“經世致用”,為此,最后在第十章探討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特許經營的戰(zhàn)略與對策,以及完美中國特許經營立法的徑路,以期對今后中國相關的法制建設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