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暴躁性格:愚蠢者的引火燒身作為一種不良的性格,性格暴躁的主要表現是容易被激怒,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槍舌劍,拳腳相加。平時我們遇到不少人火氣大,愛發(fā)脾氣,實際上是一種憤怒的宣泄。當人們的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相悖時就會產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暴躁性格的形成與遺傳有一定聯系,如美國科學家近年來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人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較高的人,脾氣往往比較暴躁。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個人修養(yǎng)不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另外,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正確方式,如打罵、放任、溺愛等,也是造成孩子日后脾氣暴躁的原因。據美國研究人員報道,最輕微的刺激也能令其大發(fā)雷霆的脾氣暴躁者患冠心病的危險要高于那些僅在特定環(huán)境下(如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待遇)才會生氣的不易動怒者。正是易怒傾向的強烈、不穩(wěn)定特征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與冠心病聯系更緊密的因素是易怒的性格,而不僅僅是發(fā)怒反應。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制自己,克服愛發(fā)脾氣的壞毛病。 (1)看清危害本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格要互相尊重。區(qū)區(qū)小事就對著別人大發(fā)雷霆,表示你對他人的極大不滿,這是一種侮辱他人人格的行為。一個不尊重別人的人,必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相反還會遭到眾人的輕視。而且,發(fā)脾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多半還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即引起別人也跟著發(fā)脾氣,最后往往鬧得不可收拾。明白這一道理后,當你要發(fā)脾氣時,不妨多想想別人,多想想發(fā)脾氣的后果,多想想自己。這樣“三思”之后,也許脾氣就平息了。 (2)推己及人凡事要將心比心,就事論事。當你想發(fā)脾氣的時候,不妨想想對方。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有什么原因或者是苦衷才這樣的呢?他會不會是無意的呢?如果你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那么,很多時候,你會覺得沒有理由遷怒于他人,自己的氣自然也就消失了。 (3)學會容人做人應當有一點雅量,即容人之量。要“待人寬,責己嚴”,不要動輒就指責和怪罪別人。一般說來,發(fā)脾氣通常是在自己覺得別人做錯誤事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對此,我們應認識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且,過錯的原因未必就是動機不端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強弱、方法是否得當等有關。再說,你認為別人錯了,未必就是別人錯了,也許是你自己的認識有偏頗呢!即使當別人犯了非原則性錯誤,發(fā)脾氣也決非上策,而心平氣和地開導和豁達大度地寬容,往往卻能使人自責反省并改正錯誤,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事實。 (4)學會自制暴躁性格的矯治,需要有堅強的自制力。自制的方法很多,如當感到自己要發(fā)脾氣時,可反復默念“不要發(fā)火”。又如當感到自己要發(fā)脾氣時,可迅速離開現場,去干別的事情,或干脆去找別的人談談心,散散步。這樣, “氣”頭過后,再返回現場,發(fā)脾氣的外部條件已經不復存在,理智也占了上風,就可進行有效地克制了。 P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