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變化過程。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取自于一位法官講述的真實故事:一位年輕的陪審員在法庭上認出,被告就是他曾經引誘過的一個親戚家的侍子,于是他良心發(fā)現,四處奔走營救這個女子,但最終這個女子病死獄中,這位青年也不知所終。托爾斯泰對這個故事的結局做了不同的安排。女主人公瑪絲洛娃被判流放。由于在流放中朝夕與政治犯相處,再加上自身的悲慘遭遇,她的思想逐漸覺悟,對社會和階級壓迫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最后她走出妓女生活的陰影,與政治犯西葬禮松結婚。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替瑪絲洛娃上訴的三個多月內,親眼目睹了農村生活的千瘡百孔、農民處境的破敗不堪、婦女命運的多舛無保以及犯人境遇的悲慘凄涼,他對法律、政治和制度的認識因此有了一個深刻的轉變。在托爾斯泰筆下,這個懺悔故事自然就不再單薄了,故事的結局改成反映了反對沙皇制度的徹底否定。男女主人公最終實現肉體和精神上的“復活”。這一構思反映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