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變化并不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兩種單向流動的態(tài)勢所能單獨決定的,而是上層政治經濟與基層“地方性”反復博弈互動的結果。在西方影響下的上層制度無疑對地方社會有決定性的改造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fā)生并不意味著地方社會完全采取被動的姿態(tài),以無法抵抗的無奈形式加以盲從和接受。上層政治制度的形成有時也會在吸收地方傳統的意義上調整自己的策略,使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歷史證明,中國近代許多歷史態(tài)勢的形成,都是上層與下層反復拉鋸式博弈的結果。可我們的歷史研究往往只是從單向上理解中國社會的變化,而沒有把這種動態(tài)的復雜性納入自己的視野,甚至把對傳統“政治史”研究的不滿直接轉換成對下層的研究態(tài)度,而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沒有搞明白上層社會的政治運作,也同樣很難理解下層社會得以具有所謂“地方性”的緣由。這就是我想重提政治史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