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根據現代細胞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細胞病理學和腫瘤病理生物學等基礎理論知識,結合其對細胞形態(tài)學的觀察研究成果,以圖解形式詳細闡述了人類各器官系統癌前病變與腫瘤的細胞形態(tài),介紹了人體各種體細胞快速染色技術,對人類間期細胞核染色質細微結構、核仁數目和形態(tài),以及反映細胞質功能狀態(tài)的觀察結果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全書共精選彩色圖片400余幅,按各器官系統和細胞類別分章編排,文字簡練,圖像逼真,集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可供臨床醫(yī)師、技師、科研人員及醫(yī)學院校師生閱讀參考。本書前言前言在婦科病普查期間,作者多次應邀參加基層或邊遠地區(qū)醫(yī)療單位宮頸或陰道涂片的閱片工作。這種有益的實踐,使作者深刻地體驗到邊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衛(wèi)生條件的落后,同時,也發(fā)現細胞病理學的實際工作在基層非常粗淺,在理論上也存在許多疑問,如人類細胞的核仁較準確的數目范圍、核仁的形態(tài)與大小、細胞突變形成腫瘤的理論與細胞病理學、腫瘤細胞染色體與分裂間期細胞核的形態(tài)關系,以及癌前病變與形態(tài)學鑒別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常常使觀察者在處理疑難病例時缺乏理論上的指導。在學術交流中,老師和同行們希望我將多年來逐漸形成的觀點寫出來。在萌發(fā)寫這本書的初期,在總體上做了一些思考:細胞是一個整體,其美好在于矛盾的對立統一。在自然界的發(fā)展中,無論宏觀還是微觀的事物發(fā)展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能成為生命舞臺上的主宰,關鍵在于人類的思維與其他物種不可比擬??茖W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由于科學領域中分科較細的局限,人類思維往往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對事物發(fā)展過程進行認識上的“割裂”。這種“割裂"對科學的發(fā)展是有害的,結局是可悲的。物質、生命和思維這三大因素構成了現代科學的基礎,而現代科學領域中的協同作用理論標志著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轉折,學科間的關系是一種嶄新的動態(tài)關系;當一個學科陷入窘境,而另一個學科則可能出現令人興奮的發(fā)展。因此,I臨床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臨床,學科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各學科融合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細胞病理學也同樣面臨這種情況。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使人們對于癌變過程中細胞內的變化了解得越來越細,越來越容易辨認,因而人們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基因控制的細胞代謝,例如蛋白質合成、癌基因、腫瘤控制基因等。表面上看,這些發(fā)展似乎在“壓縮”著其他學科,其實是一個交互促進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說,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結果,將揭示細胞病理學的基礎理論問題。由于昂貴的基因檢測不是一般百姓都能接受的,因此,細胞病理學仍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和應用空間。鑒于這些思考,我試圖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從細胞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細胞病理學、腫瘤病理生物學,以及遺傳毒理學等基礎知識與細胞形態(tài)學相結合的角度,闡述了一些觀點,其目的是為觀察、分析一些疑難病例獲得理論上的支持。根據遺傳信息DNA—RNA一蛋白質的傳遞方向、胞質中蛋白質合成與運輸的一般規(guī)律,要了解間期細胞核較準確的核仁數目和形態(tài),首先要尋找一種能清晰顯示細胞核結構與細胞質功能狀態(tài)的染色技術,以解決婦科病普查中宮頸或陰道涂片繁重的閱片工作及染色速度問題。在對現有常規(guī)染色劑及市售快速染色劑比較之后,我們尋找到一種較為滿意的染色劑,并進行了大量的應用觀察。應該說,這種“體細胞快速染色試劑”是完成此:書的重要基礎。本書除對照圖片外,均為“體細胞快速染色試劑”的效果圖片。對人類問期細胞核染色質細微結構、核仁數目范圍和形態(tài),以及反映細胞質功能狀態(tài)的觀察結果與過去不同。在根據細胞突變形成癌的理論與形態(tài)學觀察方面,對癌前病變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過程提出了一種模式?;谶@種模式和理論,提出了宮頸或陰道細胞學中“癌前病變”細胞的識別問題。這與美國Bethesda(1991)系統中“未明確意義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鱗狀上皮內病變(SIL)不同,我們試圖將“癌前病變”細胞形態(tài)的鑒別,從Papanicolaou的“癌前核異質"、“未明確意義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及鱗狀上皮內病變(SIL)定義中區(qū)別出來,以獲得最有利于病人的解釋,從而引起臨床醫(yī)生和病人的高度重視。為寫好本書,我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存在缺點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非常感謝新疆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同行們,對他們給予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永遠銘記……還要非常感謝美國SudhaRKini醫(yī)生的許多學術觀點對我產生的影響和啟發(fā),使我能夠大膽地將過去和現在掌握的多個學科基礎知識,融合在細胞病理學的研究中。我要深深的感謝我的夫人,在寫作過程中為我付出的辛勞。限于水平和時問,書中難免錯漏不當之處,歡迎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殷學軍2005年春于新疆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