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政治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

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

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

定 價:¥36.00

作 者: 李景林
出版社: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金景芳師傳學者文庫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207068538 出版時間: 2006-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 501 字數:  

內容簡介

  《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第2輯)》是作者近十幾年對儒學思考的一點結果。取各為《教化的哲學》,顧名思義,就是嘗試從“教化”的角度,對作為“哲學”的儒學思想做出自己的詮釋,以凸顯其異于西方哲學的獨特的思想內涵。上世紀初以來,中國學術研究引入西方學院化的學術規(guī)范,儒家思想學術的研究也基本上被納入“中國哲學”這一思想框架。不過,近年儒學的研究漸次呈現出一種學術轉向的趨勢。這個轉向,乃表現為對儒學之“教化”意義的關注。儒學有自己的義理之學和哲理的系統,稱其為“哲學”,毫無問題。但是,儒學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卻與西方的哲學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儒家以六藝為教,但很顯然,它的著重點不在理論和知識。

作者簡介

  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陽市人。哲學學士、碩士,歷史學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yè)學習,1985年碩士畢業(yè)后留系任教。1991年起師從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著名歷史學家金景芳先生研讀先秦思想史,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調入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任教?,F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價值觀與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儒學、道家哲學、中國傳統文化。出版有《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儀禮譯注》(合著)、《中國哲學史通》(合著)等學術著作,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儒學與中國哲學
一、哲學方法的個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義
(一)以個性化方式表出其普遍性理念
(二)哲學之“可學”與“不可學”
二、西方話語霸權下中國哲學學合法性之反思
(一)“中國哲學”作為“學科”的創(chuàng)建與反思
(二)西方話語霸權下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重新定位
三、知識性的哲學史與存在性的哲學史
——兼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一)道與史
(二)道的奠基與史事的敞開性
(三)道與史的分離
——中國哲學研究方式的檢討
四、孔孟心性思想要義
(一)孔孟之學的基本精神
(二)論性
(三)論心
(四)論心物
(五)論天人
五、儒家哲學的詮釋理論及其對人的反思
(一)歷史性的視野
(二)文、質中道的人學理路
(三)“心法”與“解蔽”
(四)詮釋學與形上學
六、天人觀念中所見之儒家人文傳統
(一)普遍的“人文主義”
(二)天命的內在區(qū)分
(三)性與情
(四)人或人性的實現
七、直覺與理性
——梁漱溟對儒家理性概念的新詮
附錄
一、理解與探究
——李景林先生筆談錄
二、儒道思想及其異同的思考
第二章 儒學的形上學觀念
一、儒家形上學的特質及其文化意義
(一)儒家的理性直觀觀念
(二)形上學的道德進路
(三)形上境界與平等性智慧
二、論《周易》對“道”的表述方式
(一)言與意
(二)言引向象以出“盜”
(三)義理形式在時機化情境中的顯現
(四)《易》辭之特征-
三、儒家的喪祭理論與終極關懷
(一)禮以喪祭為重
(二)禮之三本
(三)祭禮與親親
(四)由喪禮見親親尊尊之一體
(五)情與文的統一和連續(xù)
(六)超越之實證
四、聽覺與時間意識的先在性
——儒家“聞而知之者圣”命題的形上學意蘊
(一)以圣包智,以聽涵視
(二)“圣”與“樂”
(三)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
第三章 儒學的價值論
一、價值的普遍性與相對性
(一)當代哲學價值相對主義觀念的理論根源
(二)中道理性
——儒家哲學價值形上學的理論根據
(三)作用功能超越性
——儒家哲學價值形上學的特征與意義
二、價值之真與假的界限
三、儒家的價值實現方式與個體性原則
(一)個體性與“自我”的概念
(二)人的存在的“通”性與等差性
(三)“獨”的人格世界
第四章 出土文獻與儒學
一、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
——兼談郭店簡儒家類著作的學派歸屬問題
(一)由“性與天道”切入
(二)《性自命出》的性情論
(三)《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的天道論
(四)郭店簡儒家類著作綜論
二、關于郭店簡《唐虞之道》的學派歸屬問題
三、讀上博簡《性情論》的幾點聯想
(一)關于篇名
(二)關于“樂教”與“情”的關系問題
(三)性情關系問題
四、帛書《五行》慎獨說小議
(一)《學》、《庸》、《荀》之慎獨說
(二)帛書《五行》舍體獨心說之涵義
(三)德“形于內”與“形善于外”
五、思孟五行說與思孟學派
第五章 孔子前史的宗教倫理精神
一、三代宗教觀念之特征及其對儒家心性之學的影響
(一)以天、帝為中心的宗教系統
(二)天帝觀念與自然法則
(三)天帝觀念與祖先崇拜
(四)三代天帝觀念的特征與儒家心性之學
二、殷周至春秋天人關系觀念之演進初論
(一)巫術思維方式與“德”的觀念的產生
(二)殷、周至上神觀念的本質差異
(三)春秋時代“德”的宇宙本體化
三、中道——“周文”所顯現的上古倫理精神
(一)德性理想與人格典范
(二)倫理規(guī)范與德性培養(yǎng)
(三)《易經》所表現的生活之道
第六章 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傳統
一、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論
(一)“晚而喜《易》”與孔子“性與天道”觀念的發(fā)展
(二)以義利辨天命
——孔子對天命的人文解釋
(三)性與天道的形上學
二、論孔子的仁學思想
(一)理想人格和為人之本
(二)文質
(三)忠恕
(四)“克己復禮為仁”
三、孔子知論之精義
四、孔子“述、作”之義與文化的繼承性
五、論孟子的人性概念
(一)從“口之于味”章談起
(二)從孟子與告子人性之辨看孟子論“性”之結構
和特征
(三)復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體內涵
六、論《大學》以修身為本的心物關系學說
(一)《大學》之道在先秦儒學中的地位
(二)本末
——三綱八目之內在邏輯關系
(三)心物關系之實質
——以情應物
(四)“明明德”釋義
七、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
(一)“中”之三義
(二)“中庸之為德”
八、忠恕之道不可作積極表述論
第七章 宋明儒學的精神
一、儒學心性概念的本體化
——周濂溪對于宋明理學的開創(chuàng)之功
(一)心性與天道二系統之統合
(二)以“誠”為樞紐統合《易》、《庸》
(三)以實存之萬殊逆證道體
(四)儒家形上學的重建
二、二程心性論之異同與儒學精神
(一)兩種治學入路
(二)小程子的心性論
(三)大程子的心性論
(四)從心學與理學的一原看儒學的根本精神
三、王陽明“心外無物”說的內涵及其理論意義
第八章 儒學與社會生活的關聯
一、儒學關聯于民眾生活的現實載體
(一)“政”與“教”之間
(二)禮儀與教化
(三)文化理念的人格化體現
(四)文化理念與社會生活的內在關聯性
二、本虛而實——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
(一)虛與實
(二)“心性儒學”與“世俗化儒家倫理”的良性互動關系
(三)“以身體道”群體的缺失
(四)“道問學”層面之學院化和知識化
(五)“世俗化儒家倫理”的繼存方式
(六)教化之道之反思與孕育
三、重建哲學與生活的聯系
——中國哲學走出危機之途徑
四、文化的融合與文化的民族性
五、儒家道德精神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