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語文工作者,在國內學了九年法語,1937年中法大學公費保送來里昂進修,學業(yè)結束后,1943年和法國女同學雅克琳·阿蕾扎藝思(雅歌)結婚,就在法國教了一輩子漢語。好在法國高等院校的教師授課時間不多:我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現改名東方語文學院)教書時,每周八小時,1968年調往巴黎第八大學,每周六小時,又在法國外交部兼兩節(jié)課,仍是八小時。因為家住在里昂,每星期一早晨乘火車去巴黎,星期三晚上回里昂,在這三天之內就完成了備課、授課以及改作業(yè)等工作;周四到周末這四天的時間都可以由自己支配了。1942年獲得里昂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就開始撰寫博士論文,正論文的題目是《元曲研究》,副論文是一篇元曲的法文翻譯,正論文沒有完成,卻翻譯了五篇元雜劇。這足以證明自己更愛好、也更適合做翻譯工作。1950年好友王振基回國前送給我一本魯迅的《故事新編》,讀了以后,很喜歡,就譯成法語了。稍后,曾在中國津沽大學執(zhí)教的明興禮(Jean Monsrerleet)神甫要撰寫一篇關于巴金的博士論文,他的工作太忙,請我替他翻譯副論文:巴金的《愛情》三部曲之一《霧》。譯完以后,請他自己修潤,他就送我一本巴金最著名的小說《家》,我把此書也譯成法語。1958年出版與阿麗絲·艾爾維萊爾夫人合譯的艾青詩選《向太陽》。翌年又出版了魯迅的《故事新編》。此后就陸續(xù)出版了十多種中國文學名著的翻譯。 我從事翻譯,希望自己工作能達到信、達、雅三個標準,前兩者由自己把關,第三關就得求助于雅歌了。至于《紅樓夢》的譯本,又獲得恩師鐸爾孟(Andre d'Hormon)的大力協(xié)助才得以完成。 翻譯之余,我寫了一些散文,大部分都已經在國內外報刊上發(fā)表過。內容大略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閱讀記,這部分又可以分為三類: 1.贊美類:筆者自幼喜歡讀書,遇見好書,欣喜若狂,就把自己的感受抒寫出來,公諸同好,以便分享,諸如盧梭的《懺悔錄》、羅大岡的中文詩和法文詩,俱為佳作,無可非議。 2.批評類:如果作品有錯誤或不妥之處,就進行校正,無論是翻譯還是創(chuàng)作。 3.有時翻譯雖然正確,但未能達到“雅”的標準,我就繼續(xù)做美的探索,比如談杭州大學飛白教授翻譯魏爾倫(Paul Verlaine)的短詩。 (二)回憶錄,大部分是我個人前半生的事跡,因為家里人想了解我的過去,將來可能譯成法語,并再寫幾篇。 (三)序文、前言、評介或發(fā)言稿等。 總之,這些散文都是筆者利用翻譯閑暇撰寫的,現在有幸得以在國內出版,希望能夠獲得更多讀者的閱讀和指正。我尤其希望更多的語文工作者大量撰寫、翻譯或介紹世界文學、文化、歷史等書籍,以期加深人類的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因而促進世界大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