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定了20部中小學生課外讀物,本書就是為配合初中和小學師生更好地閱讀這20部古今中外名著而編寫。它一方面為廣大初中和小學生指明欣賞解析這些作品的基本要領,同時,也為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提供參考,是一部對初中和小學師生都適用的助學讀物。這部導讀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作者生平。介紹作者的自然狀況,生平經歷及主要著述。在此過程中,盡量用生動精練的文字勾勒出作者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作者的個性特征及擅長。同時,對于列入課外閱讀作品的流傳情況作適當的說明。二、創(chuàng)作背景。這部分的內容既要說明所涉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又要交待作者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的自身狀況及創(chuàng)作過程,指出二者之間的交匯點。盡量避免對創(chuàng)作背景作一般性地介紹,而是真正揭示作品產生的社會根源以及作者從事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生豐收狀態(tài)、思想趨向、成書過程中的相關事實,是進行創(chuàng)作背景的歷史還原。三、人物簡介。小說、戲劇、傳記和對話類作品均設此項。所介紹的是作品涉及的主要人物,指明他們的身份、與其他人物的關聯,以便于初中和小學師生及廣大讀者對作品人物的把握。四、故事梗概或基本內容。小說、戲劇介紹故事梗概,其他作品敘述該書的基本內容。如果一部書涉及幾部作品,則分別對各部作品加以介紹。五、作品解析。這是導讀的核心和主體,也是最能反映這部閱讀輔助書籍水平的內容。我們力求避免一般化的泛泛而論,盡量找出較多的解讀作品的切入點,通過選擇新的視角,把廣大讀者帶入作品所營造的絢麗多彩的藝術世界。廣大師生通過閱讀作品解析可以改變慣常的思維模式,突破陳舊僵化的解讀范型,把作品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加以把握,在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里縱橫馳騁,培養(yǎng)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進行作品解讀時,除了必要的理論概括,還特別重視體驗,領悟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作全方位的審視。為了方便閱讀,這部分內容都選用幾個醒目的標題,從不同側面對作品加以展示。在論述具體問題時,還摘錄了作品的精彩片斷。六、問題與思考。大部分作品提出十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富有啟示性,是解讀作品的重要切入點。所提的問題和作品解析的內容既有關聯,又有分工,盡量避免重復。有些問題采用練習題的形式,摘錄作品的精彩片斷供讀者分析,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調動廣大師生閱讀原著的積極性,培養(yǎng)科學的解讀方法,所提問題具有較大的覆蓋面,以使讀者對作品有全面的把握。本部導讀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初中和小學師生,因此,在具體行文過程中盡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不故作艱深之語,不用晦澀的語言進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