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頭(代序)章夫重慶讀書,成都謀生。身上流淌著嘉陵江的血液,血液里浸淫著府南河的風雨。冥冥中對成渝兩地都有割舍不斷的情愫。如同一對長相廝守的戀人,相處得久了,彼此的習性表情呼吸脈搏,及至一個細微的眼神,都心領神會了如指掌。雖說手持成都“綠卡”,頭頂那片少大陽的天空,然而心里卻一直牽掛著那個名叫重慶的“戀人”。不少人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古訓分拆開來送與這兩個城市——重慶:“海納百川”;成都:“有容乃大”。四年前,本書另一位作者成都作家王躍送給成都一件特殊的禮物一一《成都批判》。字里行間透出柏楊《丑陋的中國人》一般的味道。四年過去了,王躍又折騰出另一個選題,于是就有了今天這本《成渝口水仗》。說實話,在討論提綱時,我是心有余悸的,我不想對其中的任何一個造成哪怕是不經意間的傷害。但身居其中,“成渝德比”確實又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何況自認為對成渝兩地都有相當的了解,于是壯著膽子小心翼翼地寫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冻捎蹇谒獭凡幌雵W眾取寵,只想對這一長期形成的“現象”,進行粗淺地梳理和分析。沒想到這一話題馬上被新浪網發(fā)現,將一部分書稿(初稿)載上網絡后即引起網友狂評。就像麻辣燙一樣,有關成渝的話題永遠是最火爆的佐料。作為一名碼字匠,既然選擇了這個題材,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承受力。雖然我們每一個字都努力以平實示人,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很難很難。平心而論,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一個有如父親,一個恰是母親,都有許多值得我留戀和感動的地方。駐足釣魚城臨江遠眺,登高晉云山一覽眾山……解放碑的凝重,朝天門的滄桑,磁器口的古樸悠遠,渣滓洞的觸目驚心,還有郁郁蔥蔥的校園,都勾起我思緒萬千,不能自己。四年象牙塔的光陰,山城的火鍋成就了我一生的秉性一一剛直、熱情、自信、率真。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正是重慶人骨子里的性格。如山一樣性格的重慶,錘煉了似山一樣的城民。五年前應邀赴渝參加一個筆會,彼此剛剛認識,未曾想一句話不投機,那位“重慶崽兒”便拳頭相向,連生性不怕事的我也不知該如何相對。幾個鐘頭以后,這位仁兄又若無其事地邀你娛樂,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似的。你很難想象,此“崽”竟是重慶小有名氣的詩人。這種事情如果發(fā)生在成都,人們一定會以為你在“擺玄龍門陣”(即吹牛)。屬于成都的天空彌漫著綿軟的味道,很愜意也很舒心。李伯清用詼諧的“散打”,淋漓盡致地把成都男人的腦殼洗了又洗(即善意的諷刺),可成都人還在笑聲中傳頌他;要是這樣洗重慶男人的腦殼,李伯清敢保證自己不會挨砣子(拳頭)?也難怪,巴人的圖騰是虎,虎是山中之王,多好斗個你輸我贏;川西平原的人崇拜的是天,靠天吃飯,自稱天府之國。或許這就是成渝兩地性格最大的區(qū)別。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關于重慶人和成都人的個性差異,成都作家高虹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將此詮釋得淋漓盡致。話說成渝兩地還靠一條鐵軌往來時,有對開的兩列火車都是晚上九點左右發(fā)出,到對方城市時就是清晨六點上下。重慶人下車說這時間挺合適的,找個地方填飽了肚子正好進城辦事,可放眼一看到處都緊門閉戶,心里納悶這是怎么回事呢?一想,哦,還沒起床。只好等等吧。終于見一家店鋪有了點動靜,店伙計打著呵欠,邊揉眼睛邊下門板。重慶人迫不及待地一步跨了進去,那伙計卻問:“你做啥子?”居然有這種問法!重慶人奇怪極了,說話從來就不太好聽的重慶人,這時的回話也一定不順耳:“你開著飯館,我進來了,坐下了。你說我是做啥子的?莫非是上茅房(廁所)?”一聽是重慶口音,成都人不說話了,心頭卻在嘀咕:倒是只見過這么早找?guī)模挠羞@么早就來吃飯的!也難怪,舊時蓉城就有“三多”:閑人茶館加廁所。眼前一幅幅怡然自得的休閑畫,以及先前接觸到的一些“假打”的人和事,曾讓我有種強烈的不適應,心像浮萍一樣找不到根,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很難融入這個“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十多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我的行為和習慣仍然帶著深深的:"外鄉(xiāng)人"的印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