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作者于1986車出版的《語義學導論》的基礎上寫成的。作者原來的《語義學導論》,是一本不成熟的、比較淺顯的小書。因此早在1986年它剛一出版作者第一次捧到樣書時,就有了一旦條件成熟作者要大大修改它的想法。但是,作者寫《語義學導論》又是認真慎重、字斟句酌的,那本書的基本觀點與思路、那本書的框架、那本書的大小標題乃至文字和例子,有不少作者至今仍然認為是對的、可取的。只要它們對、可取,作者就保留下來,作為新書的基礎。作者這次寫《漢語語義學》,不是把重點放在保留《導論》的什么上,而是把功夫用在對《導論》做出盡可能多的補充,進行反復的修改并進而做一些嘗試上。這些努力集中表現(xiàn)在作者想試著為建立漢語語義學做一點準備。從作者開始研究現(xiàn)代語義學起,作者就在把語義學的理論、方法與漢語結合起來這一環(huán)上下功夫。這在《語義學導論》中已經表現(xiàn)出來了,可是在那本書里結合得還不夠,還很淺。這一次寫書,作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和嘗試:一、要把國外現(xiàn)代語義學與漢語結合起來,根本的一點,是要把現(xiàn)代語義學的理論與方法同漢語語義方面的材料與實踐結合起來。在這里,與漢語信息處理的研究相結合特別重要。因為漢語信息處理不可能坐等國外的成果,必須由作者們自己解決漢語語義的問題。它要求最新的語義學的理論和方法,它不但要求借鑒,還特別需要創(chuàng)新;它對有關的語義研究的成果,進行大面積的嚴格的檢驗。近幾年來,作者參加了漢語信息處理的科研工作,有不少初步的心得與體會。經過整理,作者都寫進書里。二、研究現(xiàn)代語義學不應割斷歷史,而是應該盡量從傳統(tǒng)語義學和訓詁學中吸取營養(yǎng)。傳統(tǒng)語義學雖然也起源于國外,但作者國學者利用它研究漢語的時間已經比較久了,這次寫書作者注意更多地吸取一些這方面的成果。至于訓詁學,那是作者們的一大優(yōu)勢。作者對訓詁學懂得不多,但作者是很重視作者國訓詁學這個寶庫的,本書很注意從這個方面吸取養(yǎng)分。三、目前國外學者研究現(xiàn)代語義學只限于對現(xiàn)代語言的描寫,在現(xiàn)代語義學還不成熟時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者這本書的研究重點就是現(xiàn)代漢語??墒乾F(xiàn)代漢語語義是古代漢語語義的延續(xù)而現(xiàn)代漢語語義本身也在不停地演變。因此這次寫書也適當涉及古代漢語,講一講漢語語義的演變?,F(xiàn)代語義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要適用于對語言的共時研究,也應適用于歷時研究,并在歷時研究中再次檢驗它們、豐富它們。四、要做到以上三點,只靠國外現(xiàn)代語義學現(xiàn)有的理論和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行的。這時,作者總是十分慎重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辦法。作者提自己的見解和辦法時,都以盡可能多的漢語材料為依據。盡管作者做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努力,但遠不能說本書已經把現(xiàn)代語義學和漢語結合起來了。建立漢語語義學不是作者一個人,更不是作者目前的水平所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國所有從事語義研究的人長期的努力,也包括海外從事漢語語義研究同行的努力。為了寫這本書,作者參考、查閱了國內外不少有關的著作、論文和工具書。從中吸取了許多觀點、見解和材料。作者在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和科研活動中,在語義和與語義有關的問題上,曾經得到語言學界和信息處理界不少專家、同行的熱情幫助,受到他們的啟發(fā),獲益良多。作者在這里雖然無法列舉,但是卻應表達作者對他們由衷的謝意。作者在教學中接觸的同學、研究生和進修教師,提到過一些對作者很有啟發(fā)的語義現(xiàn)象和見解,也在此向他們致謝。作者十分感謝邢公畹老師對作者從事漢語語義研究所給予的教導與勉勵,非常感謝陳力為先生、董振東先生對作者參加信息處理科研工作給予的指導與幫助。作者還要感謝寫這本書時葉蜚聲教授自始至終給予的關心與鼓勵。感謝他仔細地審閱了全部書稿并為書寫了序。感謝唐作藩教授認真審閱了第十三章的書稿。現(xiàn)在出版一部教材、學術著作是不容易的,作者要向北京大學出版社,向本書的責任編輯梁惠陵同志深表謝意,是他們的努力使得這本書能夠和讀者見面。早在1986年下半年。作者就開始為寫本書做一些準備工作。1988年11月初動筆,1990年9月完稿。這以后又做了不小的修改和補充,最后的書稿是1991年6月完成的。這本書的內容,作者曾作為講稿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yè)試用過兩次,一次是1988年給研究生講,一次是1990年給本科生講?,F(xiàn)代語義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變化很快,涉及的面很廣。作者的水平有限、書中肯定有疏漏、不妥和錯誤的地方,渴望讀者批評指教。這部書的書名叫《漢語語義學》,只是指出作為教材它的性質與方向是漢語語義學,不是從它的水平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