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民謠,古已有之,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等古諺謠,至今仍有其生命力。諺語,亦稱“俚語”“俗語”“鄙語”“俗話”“常言”“民諺”等。前人的研究和當今的專書、詞典已給它下過許多定義?!百嫡Z日諺”“諺,傳也”“諺,直言也”“諺,傳言也,從言,彥聲”(《說文解字注》)?!冬F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的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睆墓沤竦暮喴尳庵锌梢钥闯?,“諺語的歷史出身,不是來自權貴,不是大人先生‘雅訓之言’,而是出自‘民間’,出自‘田夫野老’鄙俚之口,諺語主要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諺語的創(chuàng)造,自然和最有實踐經驗的廣大勞動群眾的語言生活密切相關”。(武占坤、馬國凡《諺語》)簡言之,諺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通俗簡練、含義深刻的現成話?!爸{”,亦稱“民謠”。清人杜文瀾《古謠諺》中說,“謠訓徒歌”(“徒歌”指沒有音樂伴奏的歌)“歌者詠言之謂”“詠言即永言,永言即長言”“長言主于詠嘆,故曲折而紆徐”?!掇o?!方忉尅爸{”為沒有樂器伴奏的歌,又指民間流行的歌謠。“謠諺”則為歌謠和諺語的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