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連環(huán)畫藝術從西漢時代就有了,到清末石印技術普遍運用后趨于成熟。三十年代以后,借鑒有聲電影手法,在畫面上開口說話的“活”的連環(huán)畫大量出現(xiàn),題材也日趨多樣化,為包括成人在內的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這當中,影響最大的或許是以歷代名著尤其是明清小說名著為題的作品?!读凝S志異》是我國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500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其獨特的故事情節(jié)、異彩紛呈的藝術形象,作者蒲松齡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貧,對于當時的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創(chuàng)作的無數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及藝術形象,都有扎根于社會的思想內容基礎,并由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及愛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鑄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孤憤心情。此書歷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有“空前絕后”的美譽。 《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jié)。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xiàn)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故事,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fā)生、延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