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泰姬陵、托普卡匹王宮、悉尼歌劇院、金門大橋——這些世界最偉大的建筑激起了人們的幻想,令眾人嘆為觀止,無論它們是頂禮膜拜的神殿、發(fā)號施令的王宮、尋歡作樂的行宮或是摩天建筑、橋梁、大堤還是巨型雕像。不過,帝國大廈是怎樣在繁華擁擠的紐約市中心豎立起來的呢?在修建英吉利海峽隧道時使用了什么機器呢?比薩斜塔為何會傾斜——為何它又斜而不倒呢?日本的明石海峽懸索大橋的跨度有1991米之長,為何它能夠經受住地震與臺風的考驗?沙特爾大教堂高聳入云的拱頂靠什么支撐?在《世界70大建筑奇跡》一書里,這些問題由國際知名的專家建筑師、工程師與頂尖的建筑歷史學家來回答,他們描述了從公元500年迄今人類在建筑方面發(fā)揮天才與創(chuàng)意的過程。這些建筑中有不少是同類當中最高、最長或者最大的,但是僅僅是宏大的規(guī)模未必使一座建筑引人注目。法國朗香地區(qū)的小教堂以及木檐造型優(yōu)雅的日本平等院寺廟,都將美學的力量與結構上的精湛技巧結合在了一起。同樣震撼人心的是人類征服或者克服大自然的能力,這在中國的三峽工程或瑞士的處女峰鐵路系統(tǒng)當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一些建筑,如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和拉薩的布達拉宮,是用傳統(tǒng)的方法與材料建造起來的:而有些建筑則代表了最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太空時代技術,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和日本的關西機場。所有這些建筑的建造主要是為了達到功能性、實用性的目的,但是它們并不局限于實用性。它們改變了景觀,代表了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形象,成為了醒目而難忘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