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冻o》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愛國詩人。在《楚辭》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絕大部分,共收他的詩作8卷20余篇。包括《離騷》、《九歌》(11篇)、《天向》、《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辯》,景差的《大招》,及漢代賈誼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東方朔的《七諫》,嚴忌的《哀時命》、王褒的《九懷》、劉向的《九嘆》等。南宋朱熹在些基礎上編為《楚辭集注》,增入賈誼的《鵬鳥賦》、《吊屈原賦》兩篇;刪去《七諫》、《九懷》、《九嘆》等作品,朱熹認為這些作品缺乏真實的思想感情。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劃為“離騷類”,把其它作品劃為“續(xù)離騷類”,按原篇章次序編為8卷。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離騷》《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寫的政治抒懷詩;一類是以《九歌》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詩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天問》。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篇浪漫主義抒懷詩,也是“楚辭”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并與《詩經》并稱“詩騷”?!峨x騷》是詩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滿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委屈,凝聚憂憤、感慨于筆端寫成的。這首近2500字的長詩,敘述了詩人的身世和志向,通過表現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決心以身殉志的悲劇,反映了楚國統(tǒng)治階層中正直與邪惡兩種勢力的尖銳斗爭,暴露了楚國的黑暗現實和政治危機,表達了他為國為民而戰(zhàn)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