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谷寺位于中山陵東,是紫金山風景最勝之區(qū)。靈谷寺原名開善寺,南朝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梁武帝蕭衍為葬其師寶志和尚所建。內葬名僧寶志和尚遺骨,造有志公塔,唐代更名寶公禪院,南唐改稱開善道場,北宋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此寺原來修建在紫金山獨龍阜,即現(xiàn)在的明孝陵所在地。明洪武十四年(1318),明太祖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明孝陵,將寺和塔遷此,并改名靈谷寺。當時規(guī)模很大,占地500余畝,山門上書"天下第一禪林",后毀于兵燙?,F(xiàn)在的靈谷寺是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后改名為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上覆綠色琉璃瓦,兩側是紅墻。中門上題"靈谷勝境",兩側偏門各書"松聲"、"泉濤"。大門正南有一個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稱萬工池,相傳是朱元璋調用萬名軍工挖掘而成。進大門,過雨道是無梁殿。無梁殿原名無量殿,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是原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整座建筑全用磚石砌成,無梁無椽,所以又稱無梁殿。殿高22米,寬46.7米,進深37.9米,南北各有3個拱門,四面皆有窗。結構堅固,氣勢雄偉,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殿前有一座五楹帶頂?shù)年囃鰧⑹颗品唬虚g坊額?quot;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的貔貅。殿內墻上書刻孫中山的《總理遺囑》,還書刻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名單。無梁殿后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于東西各300米處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墻后是松風閣,建于幾十級臺階之上,閣高10米,寬41.7米,九楹二層,外有回廊,四周紅柱環(huán)繞,二樓為中空式,頂覆綠色琉璃瓦,藍色披檐。閣后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勛"四字。由此向北約百米就是靈谷寺的標志性景點靈谷塔,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1933年建成,當時稱陣亡將士紀念塔,俗稱九層塔。塔內有螺旋式臺階繞中心石柱而上,計252級,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欄圍護,供游人憑欄遠眺。無梁殿東有靈谷寺,寺內大雄寶殿供如來佛;大道覺堂供玄獎法師靈骨;觀音寶閣供觀音菩薩;還有藏經樓、彌勒殿、祖堂等建筑。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shù)狞S色照壁。寺東有座品質碑,碑高約5米,上刻"靈谷深松"四字。再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觴廳",現(xiàn)為涉外餐廳。由流觴廳向東南不足百米即至鄧演達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壇。兩側有露天游廊左右環(huán)抱,廊上架有水泥條架、植紫藤為篷;游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面有石墻環(huán)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烈士之墓",墓圓形,筑于平臺上,高4.5米、直徑9.5米,為省文物保護單位。靈谷寺旁有一無梁殿原稱無量殿,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該殿建成于明初,從殿基到屋頂,全部用大磚砌成,不施寸木,也無梁椽,故俗稱無梁殿,它繼承了傳統(tǒng)結構拱券式,五楹三進,東西長50米,南北寬34米,縱深37。8米,呈穹隆狀,中進頂高22米前后各有3拱門,四面有窗。其建筑年代之久遠、氣勢之宏偉、結構之堅固堪稱國內同類建筑之最。《靈谷史話》中寫的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內容各個方面,有的只是景象畫面,卻如同電影鏡頭一樣,全景、中景、近景式地讓游客去欣賞景觀的特征和風格,以及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意趣就蘊藏在景象的里面。